最近看一本書談到航空業在降低飛航風險的努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擬駕駛艙。
藉由模擬駕駛,讓駕駛員學會在“安全”的環境下
面對各種駕駛飛機的狀況並且犯各種錯誤
藉此在危急狀況下做的決定變成一種直覺。
我以為這個訓練方式在交易方面也會有效。
實際上的方式,以交易大盤指數為例
就是去身歷其境在大盤的每一個發生過的事件
每一個發生過的變動,並且回朔當下做的決定。
但有一個狀況跟航空狀況不太一樣的是
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有限的,
我並不是說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少的
據我所知可能包含飛機狀況有100多個變數要參考。
我是在說有限
但投資的變數,接近於無限。
光是大盤本身,全球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主要市場
次要市場就更多了
另外個股本身光台灣就有一千家以上
每個央行的動作
本身的利率環境,
各種各式各樣的債券,選擇權的狀況
房地產的狀況
各個政府的政策選擇,變數輕易的就超過1萬個
更不用說可能不太能輕易的囊括“所有”的變數。
所以我們通常在回朔的練習時
會選定我們認定重要的變數。
但實際上在選定變數的時候,也就是先驗的決定了一個視角
舉例泰銖,
以台灣以前到現在
他跟台灣的大盤有密切關聯的時候
大概就只有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而台灣股市卻有40年的歷史
大概統計上我們可以說沒啥相關性。
所以即使泰銖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想
它也不會是我們常態放在心上的變數。
但當我們回朔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作為前提的,我們就會把泰銖放進考量
甚至把泰國央行的政策放進來
但在當時,事前這樣做的,我不認為太多。
同樣的當我們回朔08年金融危機時
我們首先就會將次貸的利率
或美國房貸利率放到我們的觀察名單上
但實際上,在2004,2005年的時後
若不是這方面的交易者,誰會這麼的在乎次級貸款的發生
若真的有足夠多的人認知到,泡沫或崩潰就都不會形成了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但當我們回朔的時候
這種事後諸葛的方式,無可避免的就先決定了視角
決定了視角,就幾乎決定了看法
於是我們回朔可以避開所有的危機
每個人都是索羅斯之類的
但事實證明,也還是只有一個索羅斯
就目前的想法,這樣的模式用到投資上應是可行
但實際要怎麼做,才能讓帶來的效益大些
或到底要做什麼修正,這都還有非常大的問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