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怎麼離市場不遠不近:不斷的提出理論,投射,找碴。



我認為成功的交易就是不能離市場太遠,又領先半步。

不管是緊貼著市場或離它很遠都有答案

但不遠不近卻沒有。

我想舉我這一陣子的例子做發想:

我原本是看空,而市場的持續上漲,讓我這個看空的想法改變

進而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去貼近市場在漲的這個事實。

而我這樣的一個行為的改變

反射到市場上應該有些人也因為這樣改變或找到漲的原因,而改變。

而這個時候我所找到的原因是第三季的匯率所造成的毛利率改變

那麼我就很清楚這個理論的缺點在哪,在於這個匯率利多的改變。

或者是說第四季的開始,

我不一定能夠很快的辨識出時機,就像我第一次放空受傷的事實

但因為我一直在找放空的時機,馬習會是第一個時間點

而大量長黑是第二個時間點

而若我在第一次受傷認識到,第一次在我想到第三季結束後應該跌就放空

在時間點有太大的任意性

我可能會重新提辨識第三季的結束時間

並且以10號出10月營收公佈為時間,因為可能很多公司會一起公布季報與營收。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我辨識到是因為馬習會,而干擾了這個應該轉空的時機。

畢竟許多大公司已經公佈了第三季季報,

而我就更能知道馬習會之後,是一個好的轉空時機點。

所以這個過程我們做一個總結應該是不斷地提出理論

不斷的將自己投射在市場上,不斷的找問題,再提出理論,再提問題

一直重複地提出,投射,找碴的過程

而找碴就是可以領先市場半步的原因。

而因為我一直在提出符合現狀的理論所以我是與市場相近的。

而投射保證了我會一直在進行提出理論,找碴的過程。

因為投射其實代表著我的每一個想法,因為市場上其他人也可能會這樣做的同步性

代表了一種虛幻的本質,因為理論想法是被市場本身的變動所改變

也代表他這想法與理論隨時會出錯,隨時可能改變。

最後,回歸到現在的做法

我的看空理論主要來自於12月營收大幅下滑的理論。

而這個大幅下滑要認定的時機,就像我先前提到的第三季結束的時機一樣的任意。

但剛好,這個月有非常大的事件,fed的決議。

升息不升息,短期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消除了在他下次決議前的不確定性。

所以這個時間可能就是這個看空理論結束的時機

最後他究竟能不能代表多數人認同的12月的結束

我認為如果當時跌多了,新聞也比較普遍認識12月的不佳,

我認為就是結束空頭的時機。(但不代表開始多頭)

相反的若跌不多,對於12月的不佳新聞中的認知程度也不夠深

那麼可能就會到1/10前幾天或當天一些蘋概中的重量公司公佈營收為止。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解析美國不升息,反而美元上漲

初步看起來很怪。
但我們先看在fed決議不升息前的美元指數期貨
基本上是從9月初一路走跌到9/18號。
即使我們再放大一點時間軸來看,
美元指數也是從8/7 號達到98.42高點後,一路走跌。
在事前來看,決策的邏輯相對簡單
若升息是在預期內,那麼可能不漲或漲不多。
若不升息,那麼美元即將走跌。
所以看多美元的人在這個時間獲利離場,
所以決議前會跌是可以理解的。
而既然決議前跌等於是期待可能得不升息效果
那麼決議後,這個期望反而消失,就漲了
而因為風險趨避的因素
造成對於不升息的預期已幾乎完全在價格裡
所以真的不升息發生的時候,反映的是拿掉升不升息這個要素後美元的”基本面“
世界貨幣過於寬鬆,中國為首新興國家經濟的減速都是美金上升的要素
所以我們再問另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漲嗎?
我覺得還是會,有趣的是另外一個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更漲嗎?
我覺得不會,或者保守一點說與現在的漲幅差距不大
升息等於美元升是一種相當然爾的關係。
但這一個想當然爾的關係並不一定在所有事實裡都會呈現
所以美元若真升息,更多的還是在漲美元的基本面
也就是跟現在是一樣的東西,一樣的層面。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或交易的回歸均衡與遠離均衡。

交易就是為了賺取價差,那麼價格是什麼,
價格就是買賣雙方互相同意的一種看法
所以交易就是在交易看法。
這很特別嗎?
其實不然
譬如颱風來前菜價會比較ㄍ
這個價格就包含了對於未來颱風來的一種預期。
買賣雙方都有一種看法“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
所以“現在”菜價就提高了。
但菜價會有一個“不含颱風預期”的平均價格
菜有菜農所花費出的成本,有其他的替代品對於消費者來說的一個參考價格
所以當“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這個共識拿掉了之後,價格就會恢復到這個平均價格。
所以這就是一般所謂投資的方式
認為價格總會回歸平均,或者是回到所謂的“均衡狀態”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去尋找價格一直遠離平衡的原動力
所謂的成長型投資者,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
利用成長,來推動本益比與價格本身
而價格上漲本身,將會再次的推動對價格上漲的預期
這也是一種非常主流的交易方式。
所以整體價格的波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在互相的拉扯。
例如發放股利前,季報公佈的時候,營收公佈的時候
回歸均衡的力量,就來得比較強。
其他大部份時候,其實推離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比較強
而遠離均衡的越大,本身就又脆弱
因為人的想法實際上也有它的波動值
而波動的方向稍微出點差錯,這個遠離均衡就會往相反方向自我加強
也就是所謂泡沫的破裂。
關於遠離均衡的部分,我想要著重一下
因為人的腦子比較不習慣這樣去思考東西。
所以實務上我們要這樣做
就是找大漲或大跌的標的,然後做價格跟隨
這樣似乎過於簡單,除此之外,應該要再考量多一點因素。
所以在遠離均衡的力量之中,回到均衡的力量很小
會是更好的一個選擇。
所以像是索羅斯,Taleb這些厲害的放空大師
他們會選擇一個脆弱的體系
那個脆弱的體系,對於價格的遠離均衡狀態
會造成崩潰,進一步的使得原本要拉回均衡的力量
變成了另外一個讓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
就像是一個外匯準備不夠多的積欠外債國
在亞洲金融風暴所發生的狀況。
在投資或交易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策略
有些像是密集的一壘安打的概念
而剛剛提的藉由價格波動,進而使體系崩潰
則是一種全壘打的概念。
例如歐元其實就滿脆弱的
過度偏一方的波動
例如現在的貶值,對於入超的國家其實非常辛苦
辛苦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主動”的想離開歐元
而他們的離開將使歐元更進一步貶值,
而因為每個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
貶值的受益國例如德國不可能無限度的支持入超國
歐元會因歐元的過度波動而崩潰。
另外產油國例如剛果有六成gdp來自石油
外債比例也高,這也很脆若
不過這些邊緣國家會出現的是缺乏投資工具
或許歐元是個應該好好的考慮以及長期追蹤的交易標的。
最後投資與交易在介入初期是應該要好好的分清楚的
不然參與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啥
而最後其實也是可以混為一談的
我們以最知名的投資人巴菲特來說
他也不是不賣股票
他說會在股價高估的時候賣股票
所以他基本上是用回到均衡的方式做投資
用所得到的股利來支撐投資股價不均衡且低迷的期間
而當股價因為種種因素高到不均衡
他又賣掉,這也是一種交易
了解自己在幹麻,講投資或交易沒有什麼大意義了。

----
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思考方式與判斷方法
不是投資建議,也不是投資參考
投資永遠都要自行做出決定。
然後背負全部的責任與獲利。


2015年9月16日 星期三

投資應該學習的學科

我認為投資最重要學習的學科是哲學與歷史
哲學是學一種思考的方式與視角
歷史是代替我們實際存在的時間,讓我們可以形成驗證
對真實所形成的看法或視角。
另外一個算是輔助的學科則是心理學
因為歷史的形成是人所造成的
而人甚至是自己,受人的影響很大。

2015年9月15日 星期二

一些大勢的分析

隨著美國嬰兒潮,開始了以美國大消費為主的經濟年代。全球經濟等於都綁在美國這輛大車上,
但隨著嬰兒潮世代脫離了消費高峰,美國消費力道確定會減弱
唯一不確定的時間。
全球經濟將因此脫離過去40年的軌道
產生嚴重的蕭條。
然而唯一能避免的一個可能性
是另一個消失大國的崛起。
中國曾經有這個機會,但一胎化將使得人口紅利在近年突然消失。
回顧美國為何能成為消費大國
同時滿足了多項嚴苛的條件。
富裕的所得,強勢的貨幣,健全的金融與人口分布
目前世界沒看到有國家有能力取代
所以這40年美國消費拉動的年代終止。
好的話來一次大蕭條,新希望在費墟中重生。
對個人來說應對方式就是空頭初期放空,中間買公債
中後期找代表新希望的公司長期投資。
壞的是中國也進入人口低潮
美國,中國有意無意會以外部的衝突釋放國內的經濟壓力
尤其是中國,在這寡頭政治下劍走偏鋒不會讓人經訝
再來一次大戰是最令人害怕的未來
而原子彈更讓戰爭的後果無法想象
第二次世界大戰追求的無條件投降
讓人不敢相信戰爭的理性成份。
希望不會有這麼一天,要怎麼應對都不知道。


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0901 關於逆價差的含義

期現貨的逆價差還滿大的,
原因可能是市場參與者都滿偏空的
也可能是現股保險用。
但市場參與者滿偏空的這件事,其實需要更仔細地說
也就是期貨的參與者比現貨的參與者偏空
說真的這滿有趣的,
或許這也是真的狀況
然而我想到的是其實一個市場基本上就兩種看法
看多,看跌(不漲不跌對盤勢影響不大,略過)
以這樣的看跌的參與者
會加空我同意
但是力度加大到讓逆價差擴大,我覺得不太合理。
而8/24到現在股市是漲的,但實際上逆價差是擴大的
看多的人也有,但瘋狂去買現股以至於逆價差擴大?
我覺得也不大合理。
唯一合理的一個想法就是避險
一件前提知道一件事,跟去做一件事,在時間點上是有落差的。
我認為市場對於景氣不好,態度偏空是有共識的
但持股卻不好這麼快出清。
當然一部分的持股有趁著這個反彈出去
但很顯然的,只有一部分
而更大的一部分則是還握著持股,等待更好時機
但他又看空
那該怎麼辦?
他用期權避險這個現股部位。
所以我認為逆價差的含義是概念上偏空
與操作上偏空的差異。
而實際上除了反彈會出股票
急跌也可以讓人出股票
而急跌出的通常比反彈多
在一些反彈後的往下調整中
這些心態偏空,但仍握有現股的人
將是後續造成指數下跌的主要力量
而以目前逆價差看,這樣的參與者確實不少。

----
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思考方式與判斷方法
不是投資建議,也不是投資參考
投資永遠都要自行做出決定。
然後背負全部的責任與獲利。




2015年8月28日 星期五

0828--空頭結束了嗎

連續幾天的大跌,接續的是連續幾天的大漲,
所以空頭結束了嗎?
我想用一般的常識來判斷。
首先空頭的原因結束了嗎?
應該還沒,
那市場股民變樂觀了嗎?
看來是的,至少就這幾天大漲看來。
所以接下來呢?最可能的狀況是什麼?
繼續大漲?
那要看這一波進場買的參與者是什麼?
一部分是看恐慌時買入,搶恐慌時的低價
恐慌緩解的時候賣出,這一波參與者不會持久。
技術面?
這個參與者是順勢,基本沒有決定的作用。
政府資金,當恐慌結束,股價上漲買盤力道減少,
真正看多短,中,長線,很少
短中線不太會接刀子,
長線的話,台股其實還不夠便宜,建的部位也不會太多。
所以其實我們常見的空頭結束,應該是緩漲
因為長線的參與者慢慢的建部位。
等到短中線的參與者也漲到了認為空頭結束
以及整體空頭形成的原因也緩解後
才出現急漲。
以上的角度判斷
我認為急漲不太像是空頭的結束。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0821大勢

美元指數目前沒再繼續上升,從技術面來看是沒再創高,等待可能的fed升。
然而現在看來,美元更像是開第一槍,讓出口國出口下降,進而影響到國內經濟
因而開始負向循環,
以油價下跌破新低來看,這個負向循環一直存在,除非美金大幅的降低。
目前的大環境
從一開始的沒人看空,到現在的看空有共識,
但卻不代表跌完。
畢竟當有意識時,還要做動作,
而惜售的心理,導致動作做的不會太快。
第二個動作的本身也會帶來接續的動作,這也是原因。
不過現在很快地進入第三個階段,政府開始有動作
包含之前的人民幣貶值,與現在的台灣央行鬆綁信用都是
這會導致進一步的動作
因為在政府做動作前,有些投資者或許沒意識到狀況很嚴重了。
第二個即使景氣不好是共識
但到底有多不好是很難會有共識的。
而政府其實有更多的內部資訊,了解景氣到底有多冷
而政府也出手的時後,其實表示景氣比大部分人想的嚴重
例如原物料下跌對中國企業的影響
我認為在中國的貶值與央行的寬鬆中
其實代表了許多。
而通常,政府的動作導致期待,但大部分是沒用的
更導致進一步下跌,所以,可以等更進一步下跌。

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15平板下滑對nb廠商的正面影響

平板雖然也常常被歸類為nb的一部分,
但實際上它的橫空出世確實對nb廠商有所影響。
因為平版最大的板塊在於蘋果,三星,
並非過往的傳統筆電廠商,因此對於這些公司都有嚴重的影響。
在2013年,雖然找trendforce資料回朔筆電的銷售量僅僅從1.78億降到1.69億
但實際上對於傳統筆電廠商影響遠大於此。
2013宏碁的大幅虧損與這個就脫不了關係。
最大的代工廠廣達當年營收下滑14%,營業利益下滑31%。
而到了2014年筆電卻意外的往上增長從1.69億到1.75億
一般認為是xp停止更新所引起的換機潮。
這我認為沒什麼說服力,主因是我自己身為一個每天用nb工作的消費者經驗,
xp更不更新影響不大。
所以有個可能性是剛好到換機的週期,但與xp關係不大
或者xp停止支援是來自於windows對於換機的預測。
一個是初期對於平板嚐新影響的銷售量回來了。
假設真的是上述兩者皆有
那麼對於2015年來說,換機的週期可能不復存在。
不然也無所謂的週期而言
而換機的強度有多強呢,2010年是上一波筆電大幅成長的時候
換機增加才可能,總銷1.4億台增額2700萬台。
一半是換機好了也有1300萬台
所以4年後,筆電慢了拿來換2014年貢獻了1300萬台的量。
而實際上2014年平板還是基本持平的
這邊的換機與實際增額僅僅600萬台有段落差
我認為是nb達到飽和所產生的自然衰退
也就是少掉了“第一次購買nb的消費者”這裏的銷售量
也就是700萬台(4%)的數目。
1q15在美金大幅升值下我認為不能當作整年的參考。
2015或許是嚐新的效果消退了,平板衰退了
之前功能混淆的筆電消費者也應該有一些正面貢獻
以平板搭配鍵盤的比例將近10%來代表這邊的消費量也有2000萬台
不是個小數目,而混合筆電,或低價的chrome book
將是這些回歸的消費量最重要的消費。
而這些“過去混淆功能買平板的族群”只要有大部份的貢獻,
2015年即使沒有換機潮,筆電的出貨量還是有機會上升的。
以上的量,都不見得完全精確
最主要的結論是不要小看平板退燒後對一般筆電廠商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