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兩岸,小國,戰爭,風險,保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兩岸,小國,戰爭,風險,保險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7月11日 星期六

風險概念與兩岸

我們都知道中國很有可能進攻台灣
所以主張台灣應該多親近中國的論述中,
有非常大的一部分都是以台海安全當理由,
所以其實不只一次聽到譬如罷免了韓國瑜
中國來打,難道那些人要上戰場之類的話。
但我們今天其實不討論這個,
我們討論風險與付出,
因為中國在現在的狀況下是可能會打我們
而不是一定會攻打我們
所以當我們思考這個問題時,他變得更加的複雜。
我想要問的問題,實際上是
為了避免中國可能的攻打,我們願意付出多少,
有一派人,可能並沒有過多的思考,認為就是盡一切代價避免
也就是台灣直接投降,歸為中國一省。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很極端
但她為什麼會是錯的,
戰爭是這麼可怕的事情
生命與財產都不保,這麼避免都不為過不是嗎?
所以重點就在於他並不是一定發生而是可能會發生
然後我們為了可能發生的狀況,付出非常大幾乎與戰爭同等的代價。
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們的周遭並不少見
保險就是一個很常見的事情,
為了一個不見得會得到的癌症,我們去保癌症險就是這樣的行為。
而一般通用的法則是保險不超過收入的10%
所以我們為了得到不戰爭的代價,可以付出大約一成相對應的成本
而那個成本是什麼,就可以去衡量,但他有一定的範圍
譬如直接投降,直接歸為一省很明顯不是10%的比例,
但是如果與他親善,維持一個友好關係,
增加中國對我們的依賴度,其實是一個相近的比例,甚至不到
所以之前國民黨也是這樣做的,
但問題就在於這並非這麼單純,
譬如台商去那邊設廠越來越多這件事
表面上是增加雙方的互相依賴度,
但實際上好像也是冒了了我們整個技術被模仿走的風險
實際上這件事也是已經發生了。
而且重點在這個交往的過程中
感覺上是台灣依賴的中國比較多,而非相反,
所以這並不是保險,這只是依賴。
怎樣才是保險,其實這次中美貿易戰反而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例如華為斷鏈了,由台灣的廠商補上,
但除去台灣很多東西也沒能力補上以外
只是到底應該怎麼做,我覺得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
畢竟我們的軍備基本上還是維持美國
自給自足的比例還不夠,
而台海中國最大的忌憚還是美國的軍隊。
畢竟中國很聰明,而且美國也不是簡單的國家
如果在美國政府全力實施貿易戰的當下
我們來對中國政府全力的支援
很有可能我們就會觸怒美國,
所以台灣其實很難真正的遊走在中間,這樣的空間可能比走鋼索還短
可惜戰爭是沒有真實保險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