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2015年1~9月出口衰退的原因以及之後可能的變化

在今年的1~9月
明顯的我們會觀察到的是進出口的下降
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學說
現在到一個關鍵期,正是這個學說的考驗,也是他能否持續的關鍵
首先不進則退
如果他不繼續演化,他就很難繼續下去
出口的下降,要以國內市場的影響作為結束
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消費衰退,至少在臺灣是這樣,中國也是如此。
第二個,當初推動出口下降的動力
美元的去槓桿,以及導致及互相影響的石油去槓桿
目前看兩者皆告一段落,
除非美國升息不然很難繼續下去。
也就是“目前”我們沒看到他也就是出口惡化繼續演化的根據
所以在這個考驗期,他很可能會走不下去
因而產生反方向的力量,
直到下次美元再上升,去槓桿為止。
或者甚至是即使在這種狀況下,開始侵蝕到整體所謂進口國家經濟增長的東西。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手機代工大環境與華冠

以大環境來講,
手機委外從以前到現在的兩大主力就是moto,sony
moto幾經易手,
sony也在逐年的衰退當中
華冠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增加新的客戶
而唯一的新增量出現在中國品牌
而組裝業門檻低
中國的業務關係就在中國解決
華冠可以說陷入了困境,或者說死境。
華碩的zenfone可以說近年唯一的非中國品牌手機成功的。
但華碩在先前的晶片是用intel的
這造成幾乎毫無intel晶片經驗的華冠難以跨入
然而當華碩量大了之後
也想要分散供應商,降低成本
於是開始使用mtk以及高通的晶片
華冠才有機會打入
而華冠2015年在印尼設的廠,
是打入zenfone供應鏈關鍵的籌碼。
這讓華冠終於跨出之前陷入的境地
而保有一線生機,
而有了生機,以後才有轉機的機會。
而我們看到華冠的巴西廠,過去幾年也表現得很好

所以華冠之後的重點,可能會落在這些非中國的廠區身上。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從群光看致伸的競爭力。

最近在研究致伸
每每的,我都容易聯想到群光
都有做電腦週邊
在良率跟成本的控制上也都很在行。
但是在投資致伸之前,我猶豫了。
整體來說就是他常常毛利率都是下降的。(雖然整體來說有升有降)
相對來說群光的毛利率比較穩定
有下降的時候,通常相對幅度沒致伸那麼大。(這跟致伸毛利率比較低有關)
所以什麼是當中的區別,那個關鍵點在哪裡?
我認為是出在行業中的排序
以同樣的鏡頭模組來看,
群光主要做的nb鏡頭,我相信較為成熟
難度也比較低,
但從各式資料中推測,我認為毛利率不比致伸差
差別差在群光做到了nb cam模組的最大。
同一個模組,組成成分大同小異,誰能最大,誰就有更大的降低成本空間。
但致伸的手機相機模組營收大約只有舜宇光學的一半
所以同樣的組件,理論上舜宇光學就有機會比致伸便宜點
而客戶才不管你大小
基本上他要求的是同一個價格
所以龍頭的成本會對非龍頭的廠商產生壓力,
所以雖然致伸我認為硬實力與群光不相上下
但本身在前期的策略,機遇,或者純然的運氣上
導致致伸在產業上的排序不如群光
所以若致伸要走到像群光一樣的地位,
從相機模組營收的差距來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墨西哥金融危機?(一)

上週墨西哥peso漲幅高達3.8%
主要是因為墨西哥央行升息的關係
短暫的來看看得出墨西哥初期是跟著美國政策
但這個第二步可能就來自於墨西哥政府自己的自以為是
可能是會帶來風險的行為
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一個可能就是墨西哥央行預期可能美國持續升息
而認為利差的負面影響沒有這麼大(美是墨西哥最大的貿易夥伴)
第二個墨西哥的peso
從4q14的1美金兌13peso,一路貶值到18
如果墨西哥的外匯存底夠大
他可以賣美金買peso
實際上,墨西哥也是有一些外匯存底
但外匯存底的削減太快有時候也自己產生一些危機。
所以墨西哥採用了升息的方式
這樣的做法重點是要阻止交易peso的放空賣單
但升息是一個雙面刃
還會增加國內的利息成本
而當peso確實升值的時候,也會降低以美金計價的出口收入,
讓墨西哥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應該是這樣說,用升息來讓貨幣升值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是若是在經濟狀況不好或有風險的時候升息就慘了
就像美國在2006年做的
當時的利率從4.3%上升到超過5%
但房市已經開始減速了
因此整體股市藉由房貸傳導在2008年炸裂
其實墨西哥gdp也不算太差,2015如同過往幾年在0~1%中間
但我覺得也許是2016年初的通膨從2.1%上升到2.6%給予了墨西哥太多信心
當然相對於美國的1%的cpi還算高
但墨西哥在2014年還有超過4%的通膨
物價的下跌速度相當快,
這個時候人為升息干擾這個高風險的複雜系統
我覺得有可能有些嚴重的結果,
但這週就先到這裡,

下週再來持續追蹤。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如何選擇投資的視角?

這一章是寫在我上一篇:“飛機模擬駕駛可否用到投資的訓練!?”之後。

核心的重點在於怎麼樣選擇視角的問題,
讀跟大家一樣的新聞,雜誌,隨著潮流而追逐,最後一定就是跟大家ㄧ樣的視角,
最後思維也就跳脫不出這個範圍。
舉例來說,自駕車在這幾年是個大家關注的對象,而所謂的獨立判斷,頂多也是大家說這東西會流行的時候,你說不會,
但永遠不可能你說下次會流行的東西是鋼鐵裝。(同樣,這也被電影影響)
視角會決定思維,
而思維跟大家一模一樣,不太可能獲利。
那要決定何者作為一個投資者的養分
要看些什麼東西呢?
我有聽過的一種說法a
來自於黑天鵝的作者Taleb,
他說他只看古老的經典
例如他引述許多次的斯多葛學派的著作
核心思想是時間是對一切最好的試金石
能經歷時間留下來的有很大的機率是好東西。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也能確保自己的思考不會隨波逐流
但這與我這邊的選擇視角要求的其實不太相同
應該說閱讀經典比較是形成自己的一種核心思想
但視角應該說是取得一種前瞻性的交易或投資的契機
兩者著重的不同。
在對這個問題做一些思考之前
我想先說與別人相同的部分
投資難免要看到與別人一樣的東西
財報是一個,政策是另一個
除此之外呢?
用刪去法來說新聞不可行,雜誌不可行
知名的部落格也不可行
我認為一個搜集一堆不知名但言之有物的投資相關部落格
是還不錯的方式。
而這邊Taleb又提出了不錯的建議
看波動夠顯著的
拜我們這個時代的市場化所賜
很大部份的東西都有自己的交易價格
而大幅的波動代表有當地知識的交易者
認為有重大的格局改變發生
而也拜市場化所賜
他有機會,而且不低的機會
影響到你在交易的標的。
也就是說,你不用一直盯著泰銖
但他的一週跌幅,超過過去平均許多的時候
你就要看他,
而拜網路的發達,這個資訊的搜集可以低成本的達到。
比較困難的價格資訊,又相當重要的
應當屬於房價了。
事實上以我的印象,除了美國有完備的房價統計
其餘國家似乎都沒有。
像台灣,可能也只有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可以參考
更不用提像是中國那種奇怪的數據顯示。
但房價又是這麼重要,
所以亡羊補牢的方式大概是每個禮拜瀏覽一次房價的新聞
看看有無區域比較大幅變化的吧。
這麼重要卻又不透明,應該也是許多次衰退
都是房價驅動的主因之一吧。
最後,當時間越短,價格展現的隨機部分就會越多
另外就整個時間分配上效率也比較低
我自己目前是用一週當週期來觀察價格變化。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飛機模擬駕駛可否用到投資的訓練!?

最近看一本書談到航空業在降低飛航風險的努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擬駕駛艙。
藉由模擬駕駛,讓駕駛員學會在“安全”的環境下
面對各種駕駛飛機的狀況並且犯各種錯誤
藉此在危急狀況下做的決定變成一種直覺。
我以為這個訓練方式在交易方面也會有效。
實際上的方式,以交易大盤指數為例
就是去身歷其境在大盤的每一個發生過的事件
每一個發生過的變動,並且回朔當下做的決定。
但有一個狀況跟航空狀況不太一樣的是
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有限的,
我並不是說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少的
據我所知可能包含飛機狀況有100多個變數要參考。
我是在說有限
但投資的變數,接近於無限。
光是大盤本身,全球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主要市場
次要市場就更多了
另外個股本身光台灣就有一千家以上
每個央行的動作
本身的利率環境,
各種各式各樣的債券,選擇權的狀況
房地產的狀況
各個政府的政策選擇,變數輕易的就超過1萬個
更不用說可能不太能輕易的囊括“所有”的變數。
所以我們通常在回朔的練習時
會選定我們認定重要的變數。
但實際上在選定變數的時候,也就是先驗的決定了一個視角
舉例泰銖,
以台灣以前到現在
他跟台灣的大盤有密切關聯的時候
大概就只有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而台灣股市卻有40年的歷史
大概統計上我們可以說沒啥相關性。
所以即使泰銖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想
它也不會是我們常態放在心上的變數。
但當我們回朔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作為前提的,我們就會把泰銖放進考量
甚至把泰國央行的政策放進來
但在當時,事前這樣做的,我不認為太多。
同樣的當我們回朔08年金融危機時
我們首先就會將次貸的利率
或美國房貸利率放到我們的觀察名單上
但實際上,在2004,2005年的時後
若不是這方面的交易者,誰會這麼的在乎次級貸款的發生
若真的有足夠多的人認知到,泡沫或崩潰就都不會形成了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但當我們回朔的時候
這種事後諸葛的方式,無可避免的就先決定了視角
決定了視角,就幾乎決定了看法
於是我們回朔可以避開所有的危機
每個人都是索羅斯之類的
但事實證明,也還是只有一個索羅斯
就目前的想法,這樣的模式用到投資上應是可行
但實際要怎麼做,才能讓帶來的效益大些
或到底要做什麼修正,這都還有非常大的問題存在。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怎麼離市場不遠不近:不斷的提出理論,投射,找碴。



我認為成功的交易就是不能離市場太遠,又領先半步。

不管是緊貼著市場或離它很遠都有答案

但不遠不近卻沒有。

我想舉我這一陣子的例子做發想:

我原本是看空,而市場的持續上漲,讓我這個看空的想法改變

進而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去貼近市場在漲的這個事實。

而我這樣的一個行為的改變

反射到市場上應該有些人也因為這樣改變或找到漲的原因,而改變。

而這個時候我所找到的原因是第三季的匯率所造成的毛利率改變

那麼我就很清楚這個理論的缺點在哪,在於這個匯率利多的改變。

或者是說第四季的開始,

我不一定能夠很快的辨識出時機,就像我第一次放空受傷的事實

但因為我一直在找放空的時機,馬習會是第一個時間點

而大量長黑是第二個時間點

而若我在第一次受傷認識到,第一次在我想到第三季結束後應該跌就放空

在時間點有太大的任意性

我可能會重新提辨識第三季的結束時間

並且以10號出10月營收公佈為時間,因為可能很多公司會一起公布季報與營收。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我辨識到是因為馬習會,而干擾了這個應該轉空的時機。

畢竟許多大公司已經公佈了第三季季報,

而我就更能知道馬習會之後,是一個好的轉空時機點。

所以這個過程我們做一個總結應該是不斷地提出理論

不斷的將自己投射在市場上,不斷的找問題,再提出理論,再提問題

一直重複地提出,投射,找碴的過程

而找碴就是可以領先市場半步的原因。

而因為我一直在提出符合現狀的理論所以我是與市場相近的。

而投射保證了我會一直在進行提出理論,找碴的過程。

因為投射其實代表著我的每一個想法,因為市場上其他人也可能會這樣做的同步性

代表了一種虛幻的本質,因為理論想法是被市場本身的變動所改變

也代表他這想法與理論隨時會出錯,隨時可能改變。

最後,回歸到現在的做法

我的看空理論主要來自於12月營收大幅下滑的理論。

而這個大幅下滑要認定的時機,就像我先前提到的第三季結束的時機一樣的任意。

但剛好,這個月有非常大的事件,fed的決議。

升息不升息,短期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消除了在他下次決議前的不確定性。

所以這個時間可能就是這個看空理論結束的時機

最後他究竟能不能代表多數人認同的12月的結束

我認為如果當時跌多了,新聞也比較普遍認識12月的不佳,

我認為就是結束空頭的時機。(但不代表開始多頭)

相反的若跌不多,對於12月的不佳新聞中的認知程度也不夠深

那麼可能就會到1/10前幾天或當天一些蘋概中的重量公司公佈營收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