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 星期二

日本的超寬鬆貨幣政策可能是害經濟而非救經濟。

我的標題更想用確定的形式
但為了精確一點我還是加了可能。
我並不是說日本經濟會崩盤
我是說寬鬆的貨幣政策,
使得日本的經濟處於一個非常不穩固的狀態上
只要任何一點點的衝擊一來,日本的經濟就會崩盤。
我們對於寬鬆貨幣政策,降低利率,進而可以救經濟的這個信念
最主要來自於一種經驗法則
在過去的經濟衰退中,帶來了還不錯的成效
(我們這邊先不管較為長線或許這樣的政策帶來的困擾。)
然而現在的環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負利率
而我們依然相信這個因果關係的存在,這本身就不合邏輯。
雖然經過“理性”的推敲可以推測一個過程
例如利率降低,投資增加之類的
表面上看來沒問題,但這等於是將一個在大腦中模擬的世界
放到真實情況當中,這一點恰恰好並不科學。
也就是日本央行相信的這件事
不見得會發生,而他相信的基礎是很薄弱的。
當然就經濟學家喜歡的數學式當中,負利率歷史是存在過的
也就是利率減去通膨率的“實質利率”是負的。
但恰巧就是這個數學式的“實質”利率,不存在現實當中。
所有經濟的參與者,面對的是真正的名目利率
他們只感覺利息很低很低,
對他們來說通膨也很低甚至是負值這件事,
心靈慰藉的程度遠大於實質。
於是我們看見日本的銀行到國外去買利率高一點點的債券
因為日本的國民,仍然有儲蓄的需求。
這沒什麼問題,但是這些銀行多數沒避險就有問題了
因為例如美國國債,利率也不到2%
因為避險成本相當高的時候,避險後根本沒什麼利潤可言
也就是日本的負利率,將日本的國民處於一個很高的匯率風險
一旦日幣貶值,而且不用大幅貶值
貶值2%,輕易的讓日本的儲蓄人變為虧損
收入減少了,自然影響消費者支出
另外銀行的收入減少了,也使原本應當增加的銀根,變為緊縮
因為要挖東牆補西牆,或許提高一點手續費。
這是我提的第一個超寬鬆政策所承擔的後果----匯率風險。
或許有人會說匯率的風險,每個國家都有
然而日本是讓他匯率的風險變得超級大
因為只要匯率貶值一點點,國民的儲蓄就會血本無歸
而任何的市場要有這麼一點點波動,都相當相當容易
而日本的超寬鬆政策,剛好使得它比一般狀況更加容易一些。

第二個風險則是外國的債券風險
我相信銀行不可能只投資美國公債,畢竟利率也不高
應當也有一些投資在較高利率的債券
而一般來說就是較高的風險
例如投資在法國,西班牙,日本就較高暴露在這些國家的經濟風險下,而這是有連帶效果
一旦這些國家的債券下滑,效果與剛剛提的匯率下滑一樣
而也不用所有的債券都出事
只要pool裡面的一個債券出事,
連帶的銀行的所有投資都會被重新嚴格檢視
銀行淨值下滑,又是一個縮銀根的效果。

第三個風險,更為嚴重。
會使得日本央行無法退場
而且使得日本經濟落入萬劫不復的長期衰退。
或許是美國的量化寬鬆退場成功
讓日本央行對於成功退場也充滿信心。
但若日本央行持續購債
最後幾乎會沒債可買
這時候只有左手發債,右手買債一招
而日本的負債佔gdp已經到230%,
過去在利率1%的時候利息約當是一半的歲入
若日本負債佔gdp逼近400%
那麼日本的利率一樣在1%的時候,利息將會吃掉全部的歲入
因此連日本政府都會怕通貨膨脹發生
因為利率上升一點點會把政府直接搞垮
這是一個負利率實施到最後的最差前景
負利率不見得會使日本崩盤
但是將日本推到一個懸崖的邊緣。
或許這會是比較遠的將來
但預期這件事厲害的地方是
只要市場開始擔心,這件事就會提前反應
而一旦開始左收發債,右手買債
市場的擔憂就會開始了。

結論來說我認為日本央行是陷入了一個錯覺
他們認為自己可以預測,控制所有的後續過程。
但實際上這樣的信念是沒有任何根基的
看看日幣升值這件事,就是其中一個證據
他們不能預測市場與所有參與者形成的複雜系統。
當然所有央行都傾向有這種錯覺
然而日本直接進行負利率的超寬鬆政策
則是在這種錯誤信念下進行大動作
當然我不否定他們最後成功的可能性
也就是通膨上升,日本經濟回溫。
但我的意思是表達失敗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而且一旦日本的超寬鬆維持更久
就越不可能退場,經濟也越不可能復甦
日本央行是自己在國家的經濟成長率設下天花板。
日本央行是矇著眼睛用盡全力射標槍,
而我剛剛提到幾個體系崩潰的例子
只是我能想到的幾個風險而已。
在市場上有其他的未知風險,不會意外。

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快樂的追尋

常常發現過去的自己與現在的我思維不同
所以可以由此推論,過去的快樂與現在的快樂判斷標準有所不同
所以追求現在的快樂說不定是造成之後回憶時的痛苦。
所以在追求幸福快樂的時候,似乎應該以較為有持續力的為主


也就是說經驗重於體驗,回憶重於當下。
這似乎與一般常說的活在當下有衝突
然而其實兩者互相獨立,
所謂活在當下並非不顧一切地追求當下的快樂
而是徹底,認真的把握這一個隨時流逝的片刻
所以每一個當下要認真的活
但並非每一個當下都要追尋最舒適,或最滿足的感覺。

2015年1~9月出口衰退的原因以及之後可能的變化

在今年的1~9月
明顯的我們會觀察到的是進出口的下降
這是一個趨勢,也是一個學說
現在到一個關鍵期,正是這個學說的考驗,也是他能否持續的關鍵
首先不進則退
如果他不繼續演化,他就很難繼續下去
出口的下降,要以國內市場的影響作為結束
我們沒有看到這樣的消費衰退,至少在臺灣是這樣,中國也是如此。
第二個,當初推動出口下降的動力
美元的去槓桿,以及導致及互相影響的石油去槓桿
目前看兩者皆告一段落,
除非美國升息不然很難繼續下去。
也就是“目前”我們沒看到他也就是出口惡化繼續演化的根據
所以在這個考驗期,他很可能會走不下去
因而產生反方向的力量,
直到下次美元再上升,去槓桿為止。
或者甚至是即使在這種狀況下,開始侵蝕到整體所謂進口國家經濟增長的東西。






2016年8月12日 星期五

手機代工大環境與華冠

以大環境來講,
手機委外從以前到現在的兩大主力就是moto,sony
moto幾經易手,
sony也在逐年的衰退當中
華冠唯一的出路就是要增加新的客戶
而唯一的新增量出現在中國品牌
而組裝業門檻低
中國的業務關係就在中國解決
華冠可以說陷入了困境,或者說死境。
華碩的zenfone可以說近年唯一的非中國品牌手機成功的。
但華碩在先前的晶片是用intel的
這造成幾乎毫無intel晶片經驗的華冠難以跨入
然而當華碩量大了之後
也想要分散供應商,降低成本
於是開始使用mtk以及高通的晶片
華冠才有機會打入
而華冠2015年在印尼設的廠,
是打入zenfone供應鏈關鍵的籌碼。
這讓華冠終於跨出之前陷入的境地
而保有一線生機,
而有了生機,以後才有轉機的機會。
而我們看到華冠的巴西廠,過去幾年也表現得很好

所以華冠之後的重點,可能會落在這些非中國的廠區身上。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從群光看致伸的競爭力。

最近在研究致伸
每每的,我都容易聯想到群光
都有做電腦週邊
在良率跟成本的控制上也都很在行。
但是在投資致伸之前,我猶豫了。
整體來說就是他常常毛利率都是下降的。(雖然整體來說有升有降)
相對來說群光的毛利率比較穩定
有下降的時候,通常相對幅度沒致伸那麼大。(這跟致伸毛利率比較低有關)
所以什麼是當中的區別,那個關鍵點在哪裡?
我認為是出在行業中的排序
以同樣的鏡頭模組來看,
群光主要做的nb鏡頭,我相信較為成熟
難度也比較低,
但從各式資料中推測,我認為毛利率不比致伸差
差別差在群光做到了nb cam模組的最大。
同一個模組,組成成分大同小異,誰能最大,誰就有更大的降低成本空間。
但致伸的手機相機模組營收大約只有舜宇光學的一半
所以同樣的組件,理論上舜宇光學就有機會比致伸便宜點
而客戶才不管你大小
基本上他要求的是同一個價格
所以龍頭的成本會對非龍頭的廠商產生壓力,
所以雖然致伸我認為硬實力與群光不相上下
但本身在前期的策略,機遇,或者純然的運氣上
導致致伸在產業上的排序不如群光
所以若致伸要走到像群光一樣的地位,
從相機模組營收的差距來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墨西哥金融危機?(一)

上週墨西哥peso漲幅高達3.8%
主要是因為墨西哥央行升息的關係
短暫的來看看得出墨西哥初期是跟著美國政策
但這個第二步可能就來自於墨西哥政府自己的自以為是
可能是會帶來風險的行為
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一個可能就是墨西哥央行預期可能美國持續升息
而認為利差的負面影響沒有這麼大(美是墨西哥最大的貿易夥伴)
第二個墨西哥的peso
從4q14的1美金兌13peso,一路貶值到18
如果墨西哥的外匯存底夠大
他可以賣美金買peso
實際上,墨西哥也是有一些外匯存底
但外匯存底的削減太快有時候也自己產生一些危機。
所以墨西哥採用了升息的方式
這樣的做法重點是要阻止交易peso的放空賣單
但升息是一個雙面刃
還會增加國內的利息成本
而當peso確實升值的時候,也會降低以美金計價的出口收入,
讓墨西哥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應該是這樣說,用升息來讓貨幣升值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是若是在經濟狀況不好或有風險的時候升息就慘了
就像美國在2006年做的
當時的利率從4.3%上升到超過5%
但房市已經開始減速了
因此整體股市藉由房貸傳導在2008年炸裂
其實墨西哥gdp也不算太差,2015如同過往幾年在0~1%中間
但我覺得也許是2016年初的通膨從2.1%上升到2.6%給予了墨西哥太多信心
當然相對於美國的1%的cpi還算高
但墨西哥在2014年還有超過4%的通膨
物價的下跌速度相當快,
這個時候人為升息干擾這個高風險的複雜系統
我覺得有可能有些嚴重的結果,
但這週就先到這裡,

下週再來持續追蹤。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如何選擇投資的視角?

這一章是寫在我上一篇:“飛機模擬駕駛可否用到投資的訓練!?”之後。

核心的重點在於怎麼樣選擇視角的問題,
讀跟大家一樣的新聞,雜誌,隨著潮流而追逐,最後一定就是跟大家ㄧ樣的視角,
最後思維也就跳脫不出這個範圍。
舉例來說,自駕車在這幾年是個大家關注的對象,而所謂的獨立判斷,頂多也是大家說這東西會流行的時候,你說不會,
但永遠不可能你說下次會流行的東西是鋼鐵裝。(同樣,這也被電影影響)
視角會決定思維,
而思維跟大家一模一樣,不太可能獲利。
那要決定何者作為一個投資者的養分
要看些什麼東西呢?
我有聽過的一種說法a
來自於黑天鵝的作者Taleb,
他說他只看古老的經典
例如他引述許多次的斯多葛學派的著作
核心思想是時間是對一切最好的試金石
能經歷時間留下來的有很大的機率是好東西。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也能確保自己的思考不會隨波逐流
但這與我這邊的選擇視角要求的其實不太相同
應該說閱讀經典比較是形成自己的一種核心思想
但視角應該說是取得一種前瞻性的交易或投資的契機
兩者著重的不同。
在對這個問題做一些思考之前
我想先說與別人相同的部分
投資難免要看到與別人一樣的東西
財報是一個,政策是另一個
除此之外呢?
用刪去法來說新聞不可行,雜誌不可行
知名的部落格也不可行
我認為一個搜集一堆不知名但言之有物的投資相關部落格
是還不錯的方式。
而這邊Taleb又提出了不錯的建議
看波動夠顯著的
拜我們這個時代的市場化所賜
很大部份的東西都有自己的交易價格
而大幅的波動代表有當地知識的交易者
認為有重大的格局改變發生
而也拜市場化所賜
他有機會,而且不低的機會
影響到你在交易的標的。
也就是說,你不用一直盯著泰銖
但他的一週跌幅,超過過去平均許多的時候
你就要看他,
而拜網路的發達,這個資訊的搜集可以低成本的達到。
比較困難的價格資訊,又相當重要的
應當屬於房價了。
事實上以我的印象,除了美國有完備的房價統計
其餘國家似乎都沒有。
像台灣,可能也只有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可以參考
更不用提像是中國那種奇怪的數據顯示。
但房價又是這麼重要,
所以亡羊補牢的方式大概是每個禮拜瀏覽一次房價的新聞
看看有無區域比較大幅變化的吧。
這麼重要卻又不透明,應該也是許多次衰退
都是房價驅動的主因之一吧。
最後,當時間越短,價格展現的隨機部分就會越多
另外就整個時間分配上效率也比較低
我自己目前是用一週當週期來觀察價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