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致伸
每每的,我都容易聯想到群光
都有做電腦週邊
在良率跟成本的控制上也都很在行。
但是在投資致伸之前,我猶豫了。
整體來說就是他常常毛利率都是下降的。(雖然整體來說有升有降)
相對來說群光的毛利率比較穩定
有下降的時候,通常相對幅度沒致伸那麼大。(這跟致伸毛利率比較低有關)
所以什麼是當中的區別,那個關鍵點在哪裡?
我認為是出在行業中的排序
以同樣的鏡頭模組來看,
群光主要做的nb鏡頭,我相信較為成熟
難度也比較低,
但從各式資料中推測,我認為毛利率不比致伸差
差別差在群光做到了nb cam模組的最大。
同一個模組,組成成分大同小異,誰能最大,誰就有更大的降低成本空間。
但致伸的手機相機模組營收大約只有舜宇光學的一半
所以同樣的組件,理論上舜宇光學就有機會比致伸便宜點
而客戶才不管你大小
基本上他要求的是同一個價格
所以龍頭的成本會對非龍頭的廠商產生壓力,
所以雖然致伸我認為硬實力與群光不相上下
但本身在前期的策略,機遇,或者純然的運氣上
導致致伸在產業上的排序不如群光
所以若致伸要走到像群光一樣的地位,
從相機模組營收的差距來看,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墨西哥金融危機?(一)
上週墨西哥peso漲幅高達3.8%
主要是因為墨西哥央行升息的關係
短暫的來看看得出墨西哥初期是跟著美國政策
但這個第二步可能就來自於墨西哥政府自己的自以為是
可能是會帶來風險的行為
值得再進一步探討
一個可能就是墨西哥央行預期可能美國持續升息
而認為利差的負面影響沒有這麼大(美是墨西哥最大的貿易夥伴)
第二個墨西哥的peso
從4q14的1美金兌13peso,一路貶值到18
如果墨西哥的外匯存底夠大
他可以賣美金買peso
實際上,墨西哥也是有一些外匯存底
但外匯存底的削減太快有時候也自己產生一些危機。
所以墨西哥採用了升息的方式
這樣的做法重點是要阻止交易peso的放空賣單
但升息是一個雙面刃
還會增加國內的利息成本
而當peso確實升值的時候,也會降低以美金計價的出口收入,
讓墨西哥的經濟更雪上加霜。
應該是這樣說,用升息來讓貨幣升值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但是若是在經濟狀況不好或有風險的時候升息就慘了
就像美國在2006年做的
當時的利率從4.3%上升到超過5%
但房市已經開始減速了
因此整體股市藉由房貸傳導在2008年炸裂
其實墨西哥gdp也不算太差,2015如同過往幾年在0~1%中間
但我覺得也許是2016年初的通膨從2.1%上升到2.6%給予了墨西哥太多信心
當然相對於美國的1%的cpi還算高
但墨西哥在2014年還有超過4%的通膨
物價的下跌速度相當快,
這個時候人為升息干擾這個高風險的複雜系統
我覺得有可能有些嚴重的結果,
但這週就先到這裡,
下週再來持續追蹤。
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如何選擇投資的視角?
這一章是寫在我上一篇:“飛機模擬駕駛可否用到投資的訓練!?”之後。
核心的重點在於怎麼樣選擇視角的問題,
讀跟大家一樣的新聞,雜誌,隨著潮流而追逐,最後一定就是跟大家ㄧ樣的視角,
最後思維也就跳脫不出這個範圍。
舉例來說,自駕車在這幾年是個大家關注的對象,而所謂的獨立判斷,頂多也是大家說這東西會流行的時候,你說不會,
但永遠不可能你說下次會流行的東西是鋼鐵裝。(同樣,這也被電影影響)
視角會決定思維,
而思維跟大家一模一樣,不太可能獲利。
那要決定何者作為一個投資者的養分
要看些什麼東西呢?
我有聽過的一種說法a
來自於黑天鵝的作者Taleb,
他說他只看古老的經典
例如他引述許多次的斯多葛學派的著作
核心思想是時間是對一切最好的試金石
能經歷時間留下來的有很大的機率是好東西。
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建議,
也能確保自己的思考不會隨波逐流
但這與我這邊的選擇視角要求的其實不太相同
應該說閱讀經典比較是形成自己的一種核心思想
但視角應該說是取得一種前瞻性的交易或投資的契機
兩者著重的不同。
在對這個問題做一些思考之前
我想先說與別人相同的部分
投資難免要看到與別人一樣的東西
財報是一個,政策是另一個
除此之外呢?
用刪去法來說新聞不可行,雜誌不可行
知名的部落格也不可行
我認為一個搜集一堆不知名但言之有物的投資相關部落格
是還不錯的方式。
而這邊Taleb又提出了不錯的建議
看波動夠顯著的
拜我們這個時代的市場化所賜
很大部份的東西都有自己的交易價格
而大幅的波動代表有當地知識的交易者
認為有重大的格局改變發生
而也拜市場化所賜
他有機會,而且不低的機會
影響到你在交易的標的。
也就是說,你不用一直盯著泰銖
但他的一週跌幅,超過過去平均許多的時候
你就要看他,
而拜網路的發達,這個資訊的搜集可以低成本的達到。
比較困難的價格資訊,又相當重要的
應當屬於房價了。
事實上以我的印象,除了美國有完備的房價統計
其餘國家似乎都沒有。
像台灣,可能也只有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可以參考
更不用提像是中國那種奇怪的數據顯示。
但房價又是這麼重要,
所以亡羊補牢的方式大概是每個禮拜瀏覽一次房價的新聞
看看有無區域比較大幅變化的吧。
這麼重要卻又不透明,應該也是許多次衰退
都是房價驅動的主因之一吧。
最後,當時間越短,價格展現的隨機部分就會越多
另外就整個時間分配上效率也比較低
我自己目前是用一週當週期來觀察價格變化。
而拜網路的發達,這個資訊的搜集可以低成本的達到。
比較困難的價格資訊,又相當重要的
應當屬於房價了。
事實上以我的印象,除了美國有完備的房價統計
其餘國家似乎都沒有。
像台灣,可能也只有信義房屋的房價指數可以參考
更不用提像是中國那種奇怪的數據顯示。
但房價又是這麼重要,
所以亡羊補牢的方式大概是每個禮拜瀏覽一次房價的新聞
看看有無區域比較大幅變化的吧。
這麼重要卻又不透明,應該也是許多次衰退
都是房價驅動的主因之一吧。
最後,當時間越短,價格展現的隨機部分就會越多
另外就整個時間分配上效率也比較低
我自己目前是用一週當週期來觀察價格變化。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飛機模擬駕駛可否用到投資的訓練!?
最近看一本書談到航空業在降低飛航風險的努力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擬駕駛艙。
藉由模擬駕駛,讓駕駛員學會在“安全”的環境下
面對各種駕駛飛機的狀況並且犯各種錯誤
藉此在危急狀況下做的決定變成一種直覺。
我以為這個訓練方式在交易方面也會有效。
實際上的方式,以交易大盤指數為例
就是去身歷其境在大盤的每一個發生過的事件
每一個發生過的變動,並且回朔當下做的決定。
但有一個狀況跟航空狀況不太一樣的是
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有限的,
我並不是說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少的
據我所知可能包含飛機狀況有100多個變數要參考。
我是在說有限
但投資的變數,接近於無限。
光是大盤本身,全球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主要市場
次要市場就更多了
另外個股本身光台灣就有一千家以上
每個央行的動作
本身的利率環境,
各種各式各樣的債券,選擇權的狀況
房地產的狀況
各個政府的政策選擇,變數輕易的就超過1萬個
更不用說可能不太能輕易的囊括“所有”的變數。
所以我們通常在回朔的練習時
會選定我們認定重要的變數。
但實際上在選定變數的時候,也就是先驗的決定了一個視角
舉例泰銖,
以台灣以前到現在
他跟台灣的大盤有密切關聯的時候
大概就只有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而台灣股市卻有40年的歷史
大概統計上我們可以說沒啥相關性。
所以即使泰銖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想
它也不會是我們常態放在心上的變數。
但當我們回朔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作為前提的,我們就會把泰銖放進考量
甚至把泰國央行的政策放進來
但在當時,事前這樣做的,我不認為太多。
同樣的當我們回朔08年金融危機時
我們首先就會將次貸的利率
或美國房貸利率放到我們的觀察名單上
但實際上,在2004,2005年的時後
若不是這方面的交易者,誰會這麼的在乎次級貸款的發生
若真的有足夠多的人認知到,泡沫或崩潰就都不會形成了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但當我們回朔的時候
這種事後諸葛的方式,無可避免的就先決定了視角
決定了視角,就幾乎決定了看法
於是我們回朔可以避開所有的危機
每個人都是索羅斯之類的
但事實證明,也還是只有一個索羅斯
就目前的想法,這樣的模式用到投資上應是可行
但實際要怎麼做,才能讓帶來的效益大些
或到底要做什麼修正,這都還有非常大的問題存在。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模擬駕駛艙。
藉由模擬駕駛,讓駕駛員學會在“安全”的環境下
面對各種駕駛飛機的狀況並且犯各種錯誤
藉此在危急狀況下做的決定變成一種直覺。
我以為這個訓練方式在交易方面也會有效。
實際上的方式,以交易大盤指數為例
就是去身歷其境在大盤的每一個發生過的事件
每一個發生過的變動,並且回朔當下做的決定。
但有一個狀況跟航空狀況不太一樣的是
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有限的,
我並不是說模擬駕駛艙的變數是少的
據我所知可能包含飛機狀況有100多個變數要參考。
我是在說有限
但投資的變數,接近於無限。
光是大盤本身,全球至少有十個以上的主要市場
次要市場就更多了
另外個股本身光台灣就有一千家以上
每個央行的動作
本身的利率環境,
各種各式各樣的債券,選擇權的狀況
房地產的狀況
各個政府的政策選擇,變數輕易的就超過1萬個
更不用說可能不太能輕易的囊括“所有”的變數。
所以我們通常在回朔的練習時
會選定我們認定重要的變數。
但實際上在選定變數的時候,也就是先驗的決定了一個視角
舉例泰銖,
以台灣以前到現在
他跟台灣的大盤有密切關聯的時候
大概就只有1997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而台灣股市卻有40年的歷史
大概統計上我們可以說沒啥相關性。
所以即使泰銖曾經在我們的歷史上產生了重大影想
它也不會是我們常態放在心上的變數。
但當我們回朔亞洲金融風暴的時候
作為前提的,我們就會把泰銖放進考量
甚至把泰國央行的政策放進來
但在當時,事前這樣做的,我不認為太多。
同樣的當我們回朔08年金融危機時
我們首先就會將次貸的利率
或美國房貸利率放到我們的觀察名單上
但實際上,在2004,2005年的時後
若不是這方面的交易者,誰會這麼的在乎次級貸款的發生
若真的有足夠多的人認知到,泡沫或崩潰就都不會形成了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
但當我們回朔的時候
這種事後諸葛的方式,無可避免的就先決定了視角
決定了視角,就幾乎決定了看法
於是我們回朔可以避開所有的危機
每個人都是索羅斯之類的
但事實證明,也還是只有一個索羅斯
就目前的想法,這樣的模式用到投資上應是可行
但實際要怎麼做,才能讓帶來的效益大些
或到底要做什麼修正,這都還有非常大的問題存在。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怎麼離市場不遠不近:不斷的提出理論,投射,找碴。
我認為成功的交易就是不能離市場太遠,又領先半步。
不管是緊貼著市場或離它很遠都有答案
但不遠不近卻沒有。
我想舉我這一陣子的例子做發想:
我原本是看空,而市場的持續上漲,讓我這個看空的想法改變
進而去產生一個新的想法去貼近市場在漲的這個事實。
而我這樣的一個行為的改變
反射到市場上應該有些人也因為這樣改變或找到漲的原因,而改變。
而這個時候我所找到的原因是第三季的匯率所造成的毛利率改變
那麼我就很清楚這個理論的缺點在哪,在於這個匯率利多的改變。
或者是說第四季的開始,
我不一定能夠很快的辨識出時機,就像我第一次放空受傷的事實
但因為我一直在找放空的時機,馬習會是第一個時間點
而大量長黑是第二個時間點
而若我在第一次受傷認識到,第一次在我想到第三季結束後應該跌就放空
在時間點有太大的任意性
我可能會重新提辨識第三季的結束時間
並且以10號出10月營收公佈為時間,因為可能很多公司會一起公布季報與營收。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我辨識到是因為馬習會,而干擾了這個應該轉空的時機。
畢竟許多大公司已經公佈了第三季季報,
而我就更能知道馬習會之後,是一個好的轉空時機點。
所以這個過程我們做一個總結應該是不斷地提出理論
不斷的將自己投射在市場上,不斷的找問題,再提出理論,再提問題
一直重複地提出,投射,找碴的過程
而找碴就是可以領先市場半步的原因。
而因為我一直在提出符合現狀的理論所以我是與市場相近的。
而投射保證了我會一直在進行提出理論,找碴的過程。
因為投射其實代表著我的每一個想法,因為市場上其他人也可能會這樣做的同步性
代表了一種虛幻的本質,因為理論想法是被市場本身的變動所改變
也代表他這想法與理論隨時會出錯,隨時可能改變。
最後,回歸到現在的做法
我的看空理論主要來自於12月營收大幅下滑的理論。
而這個大幅下滑要認定的時機,就像我先前提到的第三季結束的時機一樣的任意。
但剛好,這個月有非常大的事件,fed的決議。
升息不升息,短期來說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消除了在他下次決議前的不確定性。
所以這個時間可能就是這個看空理論結束的時機
最後他究竟能不能代表多數人認同的12月的結束
我認為如果當時跌多了,新聞也比較普遍認識12月的不佳,
我認為就是結束空頭的時機。(但不代表開始多頭)
相反的若跌不多,對於12月的不佳新聞中的認知程度也不夠深
那麼可能就會到1/10前幾天或當天一些蘋概中的重量公司公佈營收為止。
2015年10月1日 星期四
解析美國不升息,反而美元上漲
初步看起來很怪。
但我們先看在fed決議不升息前的美元指數期貨
基本上是從9月初一路走跌到9/18號。
即使我們再放大一點時間軸來看,
美元指數也是從8/7 號達到98.42高點後,一路走跌。
在事前來看,決策的邏輯相對簡單
若升息是在預期內,那麼可能不漲或漲不多。
若不升息,那麼美元即將走跌。
所以看多美元的人在這個時間獲利離場,
所以決議前會跌是可以理解的。
而既然決議前跌等於是期待可能得不升息效果
那麼決議後,這個期望反而消失,就漲了
而因為風險趨避的因素
造成對於不升息的預期已幾乎完全在價格裡
所以真的不升息發生的時候,反映的是拿掉升不升息這個要素後美元的”基本面“
世界貨幣過於寬鬆,中國為首新興國家經濟的減速都是美金上升的要素
所以我們再問另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漲嗎?
我覺得還是會,有趣的是另外一個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更漲嗎?
我覺得不會,或者保守一點說與現在的漲幅差距不大
升息等於美元升是一種相當然爾的關係。
但這一個想當然爾的關係並不一定在所有事實裡都會呈現
所以美元若真升息,更多的還是在漲美元的基本面
也就是跟現在是一樣的東西,一樣的層面。
但我們先看在fed決議不升息前的美元指數期貨
基本上是從9月初一路走跌到9/18號。
即使我們再放大一點時間軸來看,
美元指數也是從8/7 號達到98.42高點後,一路走跌。
在事前來看,決策的邏輯相對簡單
若升息是在預期內,那麼可能不漲或漲不多。
若不升息,那麼美元即將走跌。
所以看多美元的人在這個時間獲利離場,
所以決議前會跌是可以理解的。
而既然決議前跌等於是期待可能得不升息效果
那麼決議後,這個期望反而消失,就漲了
而因為風險趨避的因素
造成對於不升息的預期已幾乎完全在價格裡
所以真的不升息發生的時候,反映的是拿掉升不升息這個要素後美元的”基本面“
世界貨幣過於寬鬆,中國為首新興國家經濟的減速都是美金上升的要素
所以我們再問另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漲嗎?
我覺得還是會,有趣的是另外一個問題。
若美國升息,美元會更漲嗎?
我覺得不會,或者保守一點說與現在的漲幅差距不大
升息等於美元升是一種相當然爾的關係。
但這一個想當然爾的關係並不一定在所有事實裡都會呈現
所以美元若真升息,更多的還是在漲美元的基本面
也就是跟現在是一樣的東西,一樣的層面。
2015年9月18日 星期五
投資或交易的回歸均衡與遠離均衡。
交易就是為了賺取價差,那麼價格是什麼,
價格就是買賣雙方互相同意的一種看法
所以交易就是在交易看法。
這很特別嗎?
其實不然
譬如颱風來前菜價會比較ㄍ
這個價格就包含了對於未來颱風來的一種預期。
買賣雙方都有一種看法“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
所以“現在”菜價就提高了。
但菜價會有一個“不含颱風預期”的平均價格
菜有菜農所花費出的成本,有其他的替代品對於消費者來說的一個參考價格
所以當“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這個共識拿掉了之後,價格就會恢復到這個平均價格。
所以這就是一般所謂投資的方式
認為價格總會回歸平均,或者是回到所謂的“均衡狀態”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去尋找價格一直遠離平衡的原動力
所謂的成長型投資者,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
利用成長,來推動本益比與價格本身
而價格上漲本身,將會再次的推動對價格上漲的預期
這也是一種非常主流的交易方式。
所以整體價格的波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在互相的拉扯。
例如發放股利前,季報公佈的時候,營收公佈的時候
回歸均衡的力量,就來得比較強。
其他大部份時候,其實推離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比較強
而遠離均衡的越大,本身就又脆弱
因為人的想法實際上也有它的波動值
而波動的方向稍微出點差錯,這個遠離均衡就會往相反方向自我加強
也就是所謂泡沫的破裂。
關於遠離均衡的部分,我想要著重一下
因為人的腦子比較不習慣這樣去思考東西。
所以實務上我們要這樣做
就是找大漲或大跌的標的,然後做價格跟隨
這樣似乎過於簡單,除此之外,應該要再考量多一點因素。
所以在遠離均衡的力量之中,回到均衡的力量很小
會是更好的一個選擇。
所以像是索羅斯,Taleb這些厲害的放空大師
他們會選擇一個脆弱的體系
那個脆弱的體系,對於價格的遠離均衡狀態
會造成崩潰,進一步的使得原本要拉回均衡的力量
變成了另外一個讓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
就像是一個外匯準備不夠多的積欠外債國
在亞洲金融風暴所發生的狀況。
在投資或交易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策略
有些像是密集的一壘安打的概念
而剛剛提的藉由價格波動,進而使體系崩潰
則是一種全壘打的概念。
例如歐元其實就滿脆弱的
過度偏一方的波動
例如現在的貶值,對於入超的國家其實非常辛苦
辛苦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主動”的想離開歐元
而他們的離開將使歐元更進一步貶值,
而因為每個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
貶值的受益國例如德國不可能無限度的支持入超國
歐元會因歐元的過度波動而崩潰。
另外產油國例如剛果有六成gdp來自石油
外債比例也高,這也很脆若
不過這些邊緣國家會出現的是缺乏投資工具
或許歐元是個應該好好的考慮以及長期追蹤的交易標的。
最後投資與交易在介入初期是應該要好好的分清楚的
不然參與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啥
而最後其實也是可以混為一談的
我們以最知名的投資人巴菲特來說
他也不是不賣股票
他說會在股價高估的時候賣股票
所以他基本上是用回到均衡的方式做投資
用所得到的股利來支撐投資股價不均衡且低迷的期間
而當股價因為種種因素高到不均衡
他又賣掉,這也是一種交易
了解自己在幹麻,講投資或交易沒有什麼大意義了。
----
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思考方式與判斷方法
不是投資建議,也不是投資參考
投資永遠都要自行做出決定。
然後背負全部的責任與獲利。
價格就是買賣雙方互相同意的一種看法
所以交易就是在交易看法。
這很特別嗎?
其實不然
譬如颱風來前菜價會比較ㄍ
這個價格就包含了對於未來颱風來的一種預期。
買賣雙方都有一種看法“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
所以“現在”菜價就提高了。
但菜價會有一個“不含颱風預期”的平均價格
菜有菜農所花費出的成本,有其他的替代品對於消費者來說的一個參考價格
所以當“未來的價格會比較高”這個共識拿掉了之後,價格就會恢復到這個平均價格。
所以這就是一般所謂投資的方式
認為價格總會回歸平均,或者是回到所謂的“均衡狀態”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去尋找價格一直遠離平衡的原動力
所謂的成長型投資者,就是這樣的一個方式
利用成長,來推動本益比與價格本身
而價格上漲本身,將會再次的推動對價格上漲的預期
這也是一種非常主流的交易方式。
所以整體價格的波動,就是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在互相的拉扯。
例如發放股利前,季報公佈的時候,營收公佈的時候
回歸均衡的力量,就來得比較強。
其他大部份時候,其實推離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比較強
而遠離均衡的越大,本身就又脆弱
因為人的想法實際上也有它的波動值
而波動的方向稍微出點差錯,這個遠離均衡就會往相反方向自我加強
也就是所謂泡沫的破裂。
關於遠離均衡的部分,我想要著重一下
因為人的腦子比較不習慣這樣去思考東西。
所以實務上我們要這樣做
就是找大漲或大跌的標的,然後做價格跟隨
這樣似乎過於簡單,除此之外,應該要再考量多一點因素。
所以在遠離均衡的力量之中,回到均衡的力量很小
會是更好的一個選擇。
所以像是索羅斯,Taleb這些厲害的放空大師
他們會選擇一個脆弱的體系
那個脆弱的體系,對於價格的遠離均衡狀態
會造成崩潰,進一步的使得原本要拉回均衡的力量
變成了另外一個讓價格遠離均衡的力量。
就像是一個外匯準備不夠多的積欠外債國
在亞洲金融風暴所發生的狀況。
在投資或交易的過程中,有不同的策略
有些像是密集的一壘安打的概念
而剛剛提的藉由價格波動,進而使體系崩潰
則是一種全壘打的概念。
例如歐元其實就滿脆弱的
過度偏一方的波動
例如現在的貶值,對於入超的國家其實非常辛苦
辛苦到某種程度,他們就會“主動”的想離開歐元
而他們的離開將使歐元更進一步貶值,
而因為每個國家政治上的獨立性
貶值的受益國例如德國不可能無限度的支持入超國
歐元會因歐元的過度波動而崩潰。
另外產油國例如剛果有六成gdp來自石油
外債比例也高,這也很脆若
不過這些邊緣國家會出現的是缺乏投資工具
或許歐元是個應該好好的考慮以及長期追蹤的交易標的。
最後投資與交易在介入初期是應該要好好的分清楚的
不然參與者常常不知道自己在幹啥
而最後其實也是可以混為一談的
我們以最知名的投資人巴菲特來說
他也不是不賣股票
他說會在股價高估的時候賣股票
所以他基本上是用回到均衡的方式做投資
用所得到的股利來支撐投資股價不均衡且低迷的期間
而當股價因為種種因素高到不均衡
他又賣掉,這也是一種交易
了解自己在幹麻,講投資或交易沒有什麼大意義了。
----
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思考方式與判斷方法
不是投資建議,也不是投資參考
投資永遠都要自行做出決定。
然後背負全部的責任與獲利。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