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都是為了台灣安全但怎麼越走越遠

 我爸爸覺得台灣是個獨立的國家,

但因為民進黨常常說台灣是獨立國家,他認為在挑釁中共,所以一直是支持藍營。

所以對他來說,安全的價值高於主權。

但這個東西很微妙,因為對台灣來說最‘安全’的選項就是現在立刻跟中國統一。

但幾乎沒有人可以接受這樣的提案,即使藍營的支持者也ㄧ樣,他會覺得我生活的好好的為什麼要給別人統治。而

這跟中國並沒有太大關係,舉例來說即使對象換成台灣人很愛去的日本,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還是不希望給日本統治。所以這種選擇了某種統治主體其實就是一種國家感,一種愛國心,也是主權的來源所在。

所以因為我們希望台灣統治主體不變,所以可能的話我們希望維持安全與主權並行,因為很難知道所有可能的機率與損失,實際上遇到機率時腦袋會打結,而回頭看只有一個歷史現實。

再回過來談安全,馬上統一是真的安全嗎?其實不是,因為中國並非法治國家,你只能希望自己不要遇上倒楣的事而不能期待守法了之後法律會保障。所以放棄主權選擇統一只是把戰爭的危險換成沒法制的風險,除非你不跟任何人交流不然妳怎麼確定你生意的競爭對手不是習近平的親戚。

所以即使是為了安全我們也不能與中國統一也不能放棄主權,所以漸漸的這兩種價值主張漸漸融為一體,但卻是不同的出發點。所以如果有一個政治人物認為準備戰爭才是最好避免戰爭的作法,在一個完美的最佳世界,他就職典禮公開場合都會避免提到或聯想到台灣是獨立的現實。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政治操作不合理是因為得不到足夠的支持者,

所以你不會得到一個默默備戰的領導人他唯一能做的是盡量言詞不要太激烈。但不是每個人都認為備戰是最安全的方式,他們認為跟中國友好是最佳的方式,即使歷史都證明通商與友好都不是避免侵略的方式,但是身為一個政治人物要求大家唸點歷史也是啥都選不上。另外一些人只是覺得中國說個大國跟他友好總好過敵對吧,於是這樣的兩批人混在一起就變成了現在的藍營主力。裡面有些人一開始只是想安全,但最後變成也要友好中國甚至更進一步應該降低戰備,拿來發展經濟不是很好嗎?所以一開始也是為了安全,但後來為了選上也漸漸往更深的方向走,除了選票以外我覺得這也是比較容易的思考方式,所以很容易說服自己與大家。所以其實兩邊都一樣,所以看周邊你很難見到支持默默備戰的人,你也很難看到支持友好中國但同時認為台灣有獨立主權的人,這是民主制度的缺點與人類本身思考模式的缺陷,所以基本上只能提醒事情是有灰色地帶,非黑即白通常並非最好選項但在政治上卻常常勝出。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Netflix的"沒"投資歷程

 記得那時候是在Netflix要開始抓共用帳號,股價是在280的時候想要投資。

而Netflix是我觀察已久的公司,執行力,規模,以及純粹在線上隨選的領域而不像其他的競爭對手,通常是集團式的經營是我想投資他的理由。但在所有的條件包含價格都滿足之後最後卻沒投資。身為一個以價值投資與長期投資的人,並不是覺得價格會再更低,而是她開始要推出有廣告的版本這件事讓我遲疑。因為過去他的企業模式只需要純粹服務消費者,現在他必須同時服務廣告商,我認為這兩件事是有衝突的,所以結構上我認為有風險。所以回到現在NFLX股價847怎麼看都是一個該賺到而沒賺到的一種錯過,也是一種失誤。但我覺得並不全然是錯的,因為除了價值投資這件事,我認為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比較少人理解或注意到的是,巴菲特常常說他不知道股市之後的漲跌。而這件事超級重要,因為身為不只是投資人,身為一個人我們自然的傾向就會想預測未來是怎麼樣,而要裝作我們不理解未來實際的狀況是困難的。所以我並不是要說這兩年是多頭所以我犯了一個錯誤,我要說的是它有可能會來一個空頭,而且無時無刻都有可能。價值投資就是選擇了一個合理的價格,所以可以對股價的下行有著些許的保護,但是另一個一定並行的條件就是長期投資,時間拉得夠久,股價更像是體重計而不是投票機。所以當NFLX轉了企業模式面向廣告商,這中間的衝突我認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呈現,如果運氣真的不好,來了個空頭使得市場價格低於我的成本,而衝突又顯現在基本層面以至於我要賣出,那麼就會賠錢,所以如果再來一次我或許還是不會買。但就短期的其間來說這筆沒投資是個錯誤是當NFLX要抓帳號分享擠出原本屬於他的利潤,等於是公司發出了一個強烈的訊號說營運面股價要上來了,所以短期的期間來說沒投資是錯的。而就像同時面向觀看的人與廣告商是一種利益衝突,我認為投資上兼顧這種短期考量跟長期考量在許多層面上也有所衝突,所以我選擇了我認為適合也操作良好的長期價值投資的方式,NFLX或許就不屬於我能賺到的利益。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談談AI與人類

 現在ai讓人們擔心取代人類,但實際上這件事情在工業革命早發生過,大量機器使用取代人力大軍。結果呢,是現在已發展國家gdp幾乎都是以服務業為主,而並非製造業。但目前我們看到ai是在服務業嗎?我看還是比較傾向在助理的角色,工業革命對製造勞工的影響大得多。

我不認為一般服務有太大影響,正如他的名字所提示的反而是對智力工作有比較大的挑戰,而這也不算沒發生過,現在誰在計算四位數乘上四位數不用上計算機,但現在是多了所謂創意的部分或我們以為人類的靈性例如給出a跟b的前提,他給出c的答案。那麼在ai之前似乎我們還滿強調創意的部分,所以ai缺點在於無法執行,因為執行就牽扯與外部的人類的協調,而一定有些意想不到意外發生。

那麼因為ai貶值的是什麼?是不用與人協調的部分,作家,評論家?思考家?或者比較通用的哲學家?但有趣的是秉持垃圾進垃圾出的原理,ai或許可以產生出引領時代的想法但他挑出來表達的機率很低。同時他也可以產生出文筆優美劇情通順的作品,但深入骨髓的經驗感知造成的作家作品他是無法取代。所以最終我認為他取代的是平均,或者難聽一點是平庸。但平庸本來就在貶值所以其實常會感覺教育有點問題,是因為這麼多人受著一樣體系的教育只是創造出許多差不多的人類,我們需要的是突出,或者更人本的是活出自己的樣子,在這樣下的想法就會有些獨到的地方,而跟這個最相對的是看到有人國中老師還在叫學生抄弟子規,我可能想不出更不合時宜的事情了。

最後說說缺工這件事,其實AI目前主要成就在智力面向,但以多元的應變與動作來說還是遠比不上人類,偏偏我們現在普遍生育率都很低,所以反而以前認為最基本的工作,誰都可以做的服務生,或是處理雜事的行政只會供不應求,反而受擠壓的算中間階層,就是動平均的頭腦,想一般的想法的工作。其實也滿有趣的,某種程度收入會更加扁平,雖然最上層的才是決定不均的重點。而花更多時間留在‘誰都能做’的服務生,業務,行政然後花更多時間找自己的方向特點是一個自然的反應,而甚至在AI之前我們就看到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一個發明對社會的影響並非轉個方向,那其實不會有太大感覺而更傾向是深化原本已經看到的改變,例如中間階層,平凡的公司員工的消失、衰退。而有趣的是這並不意謂著變得更窮,因為下層只要是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做的員工薪水在提升,退幾步說變成一個特別的獨立思考的人在AI時代只會越來越重要。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可能過去這一兩百年是生產線的年代,每一個人都只是螺絲釘,標準化的重複;而進到了AI時代反而更強調特殊這件事,於是人又要再次重回了一個特殊的個體,也就是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是人類從偏物化又重新回歸是一個人的價值,而遠非單純的取代人類這種粗糙的推論。人工智慧逼得人要再比機器活得更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