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 星期五

不是平板讓閱讀器銷售下滑--是facebook

以下是美國BISG四月發表的閱讀裝置調查:

喜歡用平板閱讀的比例44%高過eink閱讀器42%
80%人在家裡使用平板
2/3的人喜歡紙本雜誌勝過平板上閱讀

看了以上調查會有一個疑問
究竟為甚麼平板閱讀的比例勝過EINK閱讀器
既然是在家裡用,平板的多工優勢就沒有了

元太2Q13



> 元太上半年的營收84億,這與去年同期相當,但內容卻不同,電子書的比例高,因結束不具競爭力的hydis面板製造改以授權,研發為主,毛利從去年的負五千萬變為4.6億,但營收還是太低,費用22億,仍是營業虧損。
> 第二季認列一次性hydis損失六億,帶動第二季eps-0.9較第一季-0.4差很多。
另外hydis的授權收入四億創新高。 
> 元太說下半年有機會賺錢。媒體報導說法人說第三季賺60億轉盈,去年營收75億但若考量hydis停產內容差不多。

> 我自己覺得下半年跟去年差不多,倒是電子書目前銷售量接近高點的一半,美元更是只有三成,這符合我自己估的衰退程度,而且電子閱讀器銷售也連續兩年持平。因此平板所造成的影響調整告一段落。未來隨著銷售區域的增加與電子書的普及穩穩增加。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我在投資元太犯的錯誤

按照DAVIS NEW YORK VENTURE 基金所說,
投資的錯誤不是發生在股價下跌,
而是在你高估內在價值的時候。
在投資元太的時後,
我原先是認為電子閱讀器是持續成長的,
但實際狀況是在2012年電子閱讀器是衰退的。
以IDC的資料看是衰退30%。

所以元太的內在價值當然有受影響,
除了2012年虧損以外,
在這一兩年也沒有明顯的成長動能,
這些都會降低內在價值的評估。

然而長久下來給足夠的時間,
我認為e-ink所提供的閱讀體驗仍然超越平板
因此閱讀器能夠在非美國的市場開展。
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到kobo的銷售數字依然很亮眼
2012年的銷售量成長兩倍
1Q13它的電子閱讀器銷售量仍然年增130%,
而kobo主要銷售地區在美國以外。
只是美國的母數太大,非美地區的成長無法抵消美國的下降。

所以這一兩年可能美國衰退,非美國成長
到兩年之後就可以重回電子閱讀器的成長軌跡

而電子紙仍是非頻繁更新下最好的顯示屏幕
因此別的應用也會逐漸開展
而元太過去累積的技術障礙與成本下降能力
都可以維持電子紙的獨佔地位

所以元太的內在價值以十年累積的獲利來看
可能少了兩年的成長。
以高點前一年的2010年為起始點,累積8年的成長力道
要有17.5%的預期報酬率買進價為24元以下。
目前的股價19元仍低於這個價格。

而如果有多深入探討兩件事實
電子閱讀器僅僅針對小眾市場
第二在非美國的銷售比重過去幾年都未提高
第三不要買在公司的營運成績上升的時後
而下降的時後往前兩點去推敲
就不會犯這個錯誤。







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

設定成長上限的意義

最近看John Collins的 Great by choice
裡面提到Stryker公司
他們幫自己設定了20%的成長目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特別的。
但重點是在景氣好,別的同業成長40~50%的時後
Stryker依然只要成長20%。
我認為這背後的洞見是景氣循環以及生命週期。
在好景氣的時後,當然每一家公司都能快速成長
但重點是隨之而來的景氣下滑,
當你沒有設定成長上限的時候,
你容易會讓公司擴的太大,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無形的價值

假設有兩家快餐店
賣的都是雞腿飯
一家窗明几淨,燈光良好
一家油油膩膩,灰灰暗暗
是你會選擇哪一家
要我會選擇“看起來”比較乾淨的那一家。
即使是他稍微貴一點。
而這個貴的一點就是這個舒服的價格。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融合型組織的例子以及難以摹仿性


舉兩個例子
貿聯是一家連接線廠商,老闆是台灣人梁華哲,但它的總部並不是在台灣,而是在美國。所以她有美國的貼近客戶優勢,但是它的工廠不在美國而是在深圳,蘇州。這樣的公司正跟梁哲華的經歷一樣,從聯電到美國的cadence到台灣的大連電子(老牌的連接線公司)在美國的子公司。
所以他們有台灣人對於工廠的成本管理,同時總部在美國,創造了一個藍海,有利於業務的拓展。
融合了兩個地區不同的優勢,就是貿聯成功的關鍵。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建商對社會的價值

台北過去經過了近10年的房市多頭,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近年建商的財務數據都既穩定,又漂亮。
但今天我沒有要談這個多頭是否會持續
我想要看的是建商做的工作對社會的附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