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 星期五

從APPLE與GOOGLE談集權及分權的創新哪個是比較好的做法?

先界定一下,我想要談得是賈伯斯還在的APPLE,因為這與我等一下要討論的東西有關。我們從數字開始,如果我們看GOOGLE的股東權益報酬率,也就是股東丟一塊錢進公司,每年會回報多少利潤,那麼我們會發現她們的ROE在下降趨勢當中,

這讓我意外,一直在開發電子地圖,電子信箱這些好用而且很多人用的服務的公司,為什麼ROE會持續下降,應該是持續上升才對呀?

我初步的想法我認為他們作太多的產品與創新,因而帶動整體的成本上升速度高於產品貢獻,所以我們看到GOOGLE沒辦法因為創新而帶來報酬率的上升。我們再來把GOOGLE跟APPLE的企業文化比較一下,GOOGLE一向給人的印象是一群歡樂,充滿創意的員工,而蘋果則是相對比較嚴謹的一群想將產品做更好的偏執狂,而且蘋果的CEO賈伯斯是一個獨斷獨行的人,這跟我們一般所認知的創意那種廣納民意的狀況似乎其實有所抵觸,GOOGLE的形象比較符合我們對創意的刻板印象。但正如之前的文章創意算是持續性競爭優勢嗎?所提到的,這邊的差別就在於對於創意的執行力。創意還需要良好的執行才能成功,而這個執行包括篩檢創意的點子,只做少樣的有選擇的創新也是其中的一環,而GOOGLE的企業文化,與相對弱勢的領導,就造成創意似乎源源不決,有的也相當不錯,但整體不夠集中,不夠有效率因此不能更加賺錢的狀況,相反的在Jobs的強力領導下,創意成為一種有效率的行為,在控制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其實就是JOBS說了算,或這種強勢的領導人更適合帶領這種創意的企業,因為在他的強力意志下,公司在點子的選擇,阻礙的排除這一點的成本都變得更加低,而此時唯一的要求就是領導者要夠強,雖然賈伯斯的個性有些問題,但沒有人會懷疑他的執行力,辨認創新,跟願景。這一切的關鍵在於 創新也是有成本的,而且這個成本還不小,但它常常被忽略,我想跟目前“創新=好”的主流價值觀有關。在GOOGLE作為一個員工,除了改進整個現有產品的功能外,你可能很大一部份的時間在想如何“增加”新的功能,推出“全新”的產品,因為GOOGLE有的"鼓勵“創新的文化。引述經理人雜誌: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317
Google工程師或經理人每周有20%(相當於一個工作天)的時間,可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專案。 說得更精準一點,Google確保科技菁英盡情發揮的創意方程式,便是允許他們將時間切成三等分:70%的時間必須全心投入Google的核心業務(即搜尋和廣告);20%的時間可從事與核心事業相關的事物;另外10%的時間則是可以無邊無際、天馬行空地構思(線上即時軟體Google Talk就是某人利用這10%時間的產物)。 
我相信在一個鼓勵員工”創新“,管理較為”自由“的環境下,GOOGLE工程師花在創新的時間很有可能超過30%。注意到我在剛剛的論述用引號的部份,一般公司都會認為是正面的事情,但剛好是這些正面的事情,讓它的報酬率下降。
再讓我猜猜在Apple的員工怎麼樣,賈伯斯說:我們開始做iphone,這個iphone應該是有apps store可以讓我們下載應用程式的,另外要是觸控螢幕,外型也要好看到不行。於是工程師的重點放在把apps store這個下載第三方軟體的平台如何建立完成,研究觸控如何可行,如何再把外型弄得更加簡練,我想APPLE的員工用在創新的時間應該不到5%,但如果以創造最大價值的角度,我會認為Apple的“創新”比GOOGLE更“創新”,而蘋果的員工不會回過頭來跟賈伯斯說我認為手機應該還是要有多一些按鍵,或者是觸控不可行,因為他根本不會聽。而這有點像是一種分工的概念,員工盡力的把手機在各個層面做到完美,而新方向就交給賈伯斯就好了。
賈伯斯已經不在了,這對消費者來說是很大的損失,但對競爭的公司是個機會,而目前在體制下比較接近賈伯斯這套方式的是宏達電的周永明+htc有執行力且刻苦耐勞的員工上。可以在過去對周永明報導上看到類似的獨斷獨行的方式,例如不顧所有的反對走向自有品牌,把成品在最後一刻打回票,讓員工在提案前感到害怕,在開會時要求如果意見沒意義就不要提出,就我看來都還滿符合這種集權的管理方式,而從過去宏達電做出第一支PDA,第一支微軟智慧手機,第一支觸控手機,第一支邊錄影邊拍照的手機,周永明也是一個創新者,當然不完全像蘋果或賈伯斯,但從這樣的比較上,我覺得這樣集權的模式是比較有效率的,所以我也看好HTC未來的發展。

最後我想用APPLE的ROE作為結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各位留言
能與大家交流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