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不會作品牌,這滿有說服力的。
有兩個原因,第一點台灣確實沒什麼品牌,尤其是國際性的。
第二台灣走出國外的品牌大部份都失敗了
明碁,宏碁,以及目前仍在跌跌撞撞的宏達電。
看起來以財務數字來看唯一成功的是華碩。
另外成功的就是巨大,美利達。
這兩個都是相當有趣的例子
進而成功的創造了自有品牌
而巨大目前都還有三成代工
specialized對於美利達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代工。
這個故事對於國內這麼多的電子相關代工業者似乎是一種啓發
或者是證明他們由代工走向品牌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但最另人擔心的是腳踏車產業是不是特例
或者是這兩家是不是特例
或者說得明確一點是命運或機運的產物。
在俞慧芸的“台灣自行車產業的歷史考察”裡面
有一些深入的探討,值得一看。
要瞭解這些事之前可能要先比較腳踏車與電子產品的不同
我們先用一個假設性的問題
來開始這樣的探討
假設今天hp不管甚麼因素沒有跟上時代潮流
台灣的廠商有沒有機會
實際上hp確實沒有跟上潮流
再蘋果推出ipad以後,hp受到影響
然而ipad都是鴻海代工的
鴻海有機會趁機切入平板跟nb的市場嗎?
通路不是問題,因為nb與平板的通路都是較為分散
多擺一臺機器不是問題
技術我想也不是問題。
我認為最大的問題是現在電子產品鋪貨的全面性
ipad基本上是全球開賣的產品
鴻海無法在歐洲偷偷用另一個牌子來開賣。
然而過去在腳踏車卻是可以
或許一部份是因為電子產品體積較小
電子產品關稅較低
另外還是因為過去的資訊比較不發達
公司很難做全球的佈局。
回過頭來看
鴻海如果要做品牌就要做很低價
而低價永遠都不是建立品牌的方式。
第二個,由於現在甚麼東西都是全球化
沒有這種空間可以讓你慢慢生長。
所以鴻海跳去做平板
跟三星跳去做手機基本上技術層次相當
然而鴻海不會成功
三星會成功
因為三星有成功的電視與功能手機讓它借勢。
接下來談華碩
華碩的企業模式以及商譽其實都圍繞在他的主機板
雖然他的主要營收來自於nb
但他的品牌形象是在主機板時代建立起來的。
而主機板是甚麼東西
他基本上藏在電腦的機殼裡
所以他不需要外觀
最需要的是性價比。
相對的上面這些廠商
明碁的手機,宏碁的純粹nb,以及宏達電的手機
華碩是有一些的優勢的
主機板不只是華碩的cash cow,還是華碩長商譽的牛。
所以可以說明碁與宏碁的失敗是因為東西做的不好看嗎
宏碁明碁的東西是不太好看
但這不是全部。
所謂的品牌就是消費者對這個產品的一切感受。
由於主機板藏在機殼內
由於主機板就是拿來運行像是零件的東西
所以這使得台灣廠商的優點--"性價比"得以發揮。
而缺點--品牌得以隱藏。
當要落到怎麼讓消費者對於這個產品的整個感受提升
包含行銷,外型,甚至企業形象這整個的過程台灣人就弱了。
再回顧台灣的經驗我們富起來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
也就是目前公司的主管都是苦過來的
也就無所謂發自深處的生活體驗
也就無所謂讓別人產生一個好的體驗。
台灣又沒有一個大的內需市場
以至於我們的誘因不足產生足夠多的市場後行者
來挑戰先行者,進而使大家都進步。
進步到足夠的能力去國外挑戰。
所以台灣沒有產生品牌是正常的事,
台灣有品牌才是難得的事。
對於一個內部市場小的國家
類似瑞士生產精密零組件似乎是比較好的選項。
這在以前也聽過類似的說法,所以今天不再討論。
我好奇的是,
如果台灣有成功的國際品牌,那麼他的特點會是甚麼?
或者倒過來說,台灣要怎麼樣會有成功的國際品牌?
我們再精確一點,台灣內需小,要怎麼樣建立國際品牌?
華碩是一個國際品牌
他的起源是做有品牌的零組件,再將他外溢到整個終端產品上。
也就是這個國際品牌發展歷程一定要靠轉彎,而不可能直直的走
舉例來說小米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
先做手機的作業系統,再轉去作手機。
所以能夠做出品牌力的零組件,似乎是一條可以走的路
而這個零組件本身也是有學問的
他要夠關鍵,不會被取代,同時要夠貼近消費者才有意義。
簡單的來說就是借勢,
雖然宏達電目前經營的跌跌撞撞,
但它過去的成功也是靠著借勢
他借跟營運商合作的機會偷偷的將它的品牌偷渡上去。
宏碁雖然也曾經不錯過
但毛利率其實一直都很低,
或許這跟他沒有像前述兩家公司,有機會借勢建立真正品牌的關係。
現存的公司或可預見的未來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
電源不行,他不夠貼近消費者
螢幕呢?螢幕或許是一個可行的目標
所以某種程度三星就是以amoled螢幕的商譽來外溢到他的galaxy手機上。
觸控呢?他不夠接近消費者,只是螢幕的一個零件,
真的是滿難以複製的
除非在這當中你可以偷渡你的品牌,像hTC這樣
eink呢?
其實eink算是滿有機會的,既關鍵,又直接接觸消費者
現在只差以eink為特性發展出消費者會喜歡的產品,
但這寫的比做的容易。
ic也算是一種關鍵零組件
然而以手機的ic來講
都藏在手機裡,似乎不像pc時代消費者看得到
intel確實是一種運氣與異數
而以目前手機ic每一代進步的程度
我不認為有人可以跟intel一樣。
正如華碩一樣。
所以華碩不僅僅是一家普通的nb公司,
他更是有一家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獨特商譽的公司。
如果將主機板的商譽拿掉
像是華碩現在出的zenfone
只會是在擁擠的低階智慧型手機其中的一員
而多了一個主機板的形象
消費者有意識與無意識之間會認為這隻手機便宜但“可靠”
於是就從這個紅海之中脫穎而出
這就是華碩特別的地方
這也是宏碁無法追上的地方
而只要管理上不出問題
謹慎的使用在主機板得到的商譽
並在主機板的生命週期內創造自己另一個支撐點
華碩可以永續經營。
再回到品牌上
有些人覺得台灣沒有品牌,沒什麼了不起的
重點是賺錢就好,做什麼不重要。
然而品牌的重點不在現在賺不賺錢
而是如果沒有品牌就很容易被客戶拋棄
因為並非直接對消費者出貨,被替代掉的可能性就增加,
所以品牌是為了公司的持續發展與自主性的一個東西。
但跟不管其他甚麼東西都相同,
要做成功的品牌才有用。
其實,像是餐飲業反而是台灣不會算“小”的產業
因為每個人,每天都要吃飯
他的營業額大,無所謂台灣市場太小的問題。
然而缺點是餐飲是一個在地化的事業
每個地方的人種因為習慣喜歡吃的不一樣。
所以食物比較難國際化,
或許你會說那麥當勞,可口可樂怎麼辦
但就像是剛剛所提到的腳踏車例子,
或許他們是特例,而並非是可以模仿的通則。
我認為他們的流行
與美國國力的強盛
美國文化的流行脫不了關係
而至少現在我還沒找到另一個這麼強的文化。
如果這樣,要純粹一個新的
外國人沒有吃過的東西,要進入外國其實很困難。
很有趣的,
我們看到美國人去歐洲把body shop搬回國
把歐洲的咖啡廳starbucks搬回國
卻不是這些公司到國外開,
我認為是這樣,當你把這些東西搬到國外去
需要在地化,而沒有人在地化做的比在地人更好。
除非,除非
這些食物的東西本來就非常符合當地人的口味,或習慣。
所以我真心的希望王品國際化的路會成功,
但我也真心的認為他很難弄出一個國際品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各位留言
能與大家交流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