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大賣場的規模優勢?

講到商品流通業者,似乎不知道在說甚麼行業。
其實我說的就是大賣場,
walmart大概是會第一個跳入腦袋的,
家樂福是台灣人會第一個跳入腦袋的。
我比較好奇的
從2001到2012的追蹤
沃爾瑪持續成長,roe也維持在20%附近
雖然有一點下降(22%-->20%),但其實小到可以忽略變。
因為畢竟是這麼長的一個區間
怎麼做到的?
教科書上會說他有創新
零庫存系統,與廠商的資料共享,等等
也有另一套說法是他其實是一個披著零售皮的運輸業者。
這裡面跟規模比較有相關的其實是運輸這塊,
包括配送中心,與車隊的載貨率
基本上商品越多,配送中心越多,越滿,貨車越滿,庫存與需求配對越有效率。
然而我原本以為,最主要的優勢是買產品的折扣。
因為大賣場業務最簡單可以理解成,買產品,然後賣出去。
就是當量大的時後,買會比較便宜
是一種主要的規模優勢。
然而事實上卻好像不是如此,


為甚麼呢?
對於一個具有消費者知名度的產品來說,
不只是他們需要大賣場
大賣場也同樣需要他們
所以他們可以給大賣場比較低的價格
卻好像沒這麼有迫切性給“最大規模”的大賣場,最便宜的價格。
因此規模優勢不太存在。
所以反而是市場上排可能第三名的產品
想要藉由與大賣場的合作,上位。
所以兩個在一起有互相幫助的效果
例如大潤發與光明乳業。
而這個策略不好模仿的點在於
市場上就這麼幾個關鍵產品的第三名
先佔先贏。
第二個大潤發良好的獲利保證了對於供應商的票期更加準時
做事更加規範
這一點讓供應商會更想跟大潤發合作。
但這個第三名,也不是喜歡跟規模大的廠商合作
否則大家都應該是跟家樂福合作
而是喜歡跟票期好,有一定規模的廠商合作。
所以一定的規模是入門票,
但最大規模不是大賣場的競爭優勢。
我們更應該把一個大賣場的最大規模
看作是結果而非是原因。
實際上呢,
沃爾瑪,與大潤發都這兩個美國,中國的領導量販店
都是從鄉村開始發展,並非巧合。
因為從鄉村開始發展,避免了競爭者
點選的好,租金也低。
而當發展大了之後,城市的大賣場廝殺過了
有人退出,鄉村王夾帶著鄉村已經站好的腳根
 以及達到一定規模所拿到的入門票
包括了對於鄉村民眾低價的需求所衍生的制度
往城市慢慢的進攻,
所以量販店規模並不是優勢
在鄉村的優勢似乎才是優勢。
台灣的全聯似乎在重演一樣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各位留言
能與大家交流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