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差不多是立隆的營運最高點,
我很想告訴你我不會在那時候投資立隆
但事實上是我很有可能會
因為它看起來真的很好,
讓我給你幾個 quick facts:
- 台灣唯一可以代工日本廠的電解電容
- 在過去兩年缺貨的鉭質電容要開始量產
- 客戶九成為國外大廠:philips,thompson, aiwa , sony jvc,且持續增加中。
電解電容壞了,並非只讓產品不能運作
還會因為電解液流出,造成整個更貴的電路板壞掉
而會不會“爆漿”重點在電解液的配方
這種化學產業日本廠占有絕對的優勢
透過跟日本廠elna緊密的合作
立隆有台廠的成本與彈性跟日廠的技術。
這樣幾乎天下無敵,
所以立隆的營收從1996到2000年從4億成長到20億。
然而別的公司能不能模仿立隆的模式
也與日本廠商“緊密”的結盟呢?
首先第一個門檻在長期配合。
立隆與towa在1991就技術合作,1994就與elna合資在馬來西亞設廠,
當時台廠的主要競爭對手有智寶,世昕,凱美
智寶在更早,1965,就與elna以及hitachi技術合作,但不如立隆緊密。
因為不像立隆有合資設廠。
當時智寶在1999年營運虧損的時後,立隆營業利益還有兩億。
實際上若我們從整個台灣的鋁電解電容的角度看
因為台灣沒有自行研發的能力,所以當產業一升級,
舊有的廠商就會無法與取得新技術的廠商競爭,
所以當1999年小型電容大幅跌價之後
整個智寶就是很慘。
而在這之前由於立隆的重心是在較新的中型電容
所以不論是獲利與成長都比較好。
而2000年之後,變為是中型電容開始跌價
這對立隆的影響舊很大
雖然elna有給新的技術包含鉭質電容,以及固態電容
但鉭質電容市場供需不好
固態電容連日商自己都卡到德商專利作不好
因此2000~2008年是在2000年與日立合作設廠
取得大型,高壓的技術的金山電獨霸。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實際上台灣的電解電容產業
基本上就完全由日本廠商來決定
當日本廠商給了誰最新的技術,誰在日後就會脫穎而出。
實際上我們在2011年金山電的增資公開說明書看到:
重點在於98年度研發費用成長幅度不若前年主要係因本公司目前與日系大廠(HITACHI AIC)技術合作以提高競爭力並已在業界樹立良好口碑。
白話一點說他的意思因為技術是從HITACHI來的,所以他不用甚麼研發,
實際上從財報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行業的一個特點:研發費用低。
立隆研發費用率1%,而金山電則是0.6%。
兩者研發費用都低的嚇人
這裡財報的一個主要作用就體現出來,給予你對這家公司概況一個客觀的體認。
而這個產業實際上應該屬於研發為主的產業
然而因為台灣的技術全靠日本廠商的奶水。
所以研發費用率低,應當是回到2000年我最關心的點
因為高度依賴日本廠商,這個合作關係的持續性是重點。
別人能不能取得這個合作關係也是重點。
而以智寶的例子我們知道是有辦法取得合作關係的。
而時間跳回到現在,金山電是目前台廠最有競爭力的。
但仍未跳脫對日方技術的高度依賴
而哪個日廠開心了給予金山電國內外的競爭對手更好的技術
金山電的優勢就不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各位留言
能與大家交流是我的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