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升級內需才是外銷的活路

我認為應該重力發展內需,
這樣想並不是覺得外銷不重要,
而是認為不應一直跟著以前的政策慣性走,
而是去看在現在這時候,怎樣最合適台灣。
台灣這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大家也不是過得多不好
所以上一代的人才有草莓族這種貶詞出現
但苦不苦是相對的
大家都窮的時候其實也沒那麼難過
我認為是停滯,停滯才是問題。
停滯了,大家也就不再有任何的夢想
殭屍經濟,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根源出在哪裡
最常被講的問題在停滯的薪資
而停滯的薪資,根源之一在這些製造業上,
尤其是外銷主力的電子業身上。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台積電不能再做台灣的經濟火車頭--談成長與分配。

一般會將成長與分配這個視為兩種不同的概念,
但是其實成長也能帶動重分配的形成。
因此解決許多問題。
當有成長的時候
社會比較有新的機會出現
自然就造成新的富人帶動
而新富人周遭的也是一個新的財富效應。
我們上一代所處的就是這樣的時代
另外就產業的增長也有許多好處
例如中國的手機由小到大
自然而然的帶給一些新的機會給打進供應鏈。
所以成長可以說是經濟的頭一件重要大事。
所以我們邏輯上可以說台積電的成長應該是台灣經濟排前頭的重要目標,
但成長也不是相同
對台灣的經濟來說,目前台積電的增長
對經濟的帶動不如以往,相當有限。


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台灣創造夢想的方式。

若從這整個台灣演進的過程中來看
或許增加最低所得,讓大家獲取更多並不是解藥
我們的重點在於安於現狀,
貧窮不貧窮不是重點
有沒有打拼的機會和方向
換種講法,
貧富不均不是重點,
階級也不是重點(只有原始人才沒階級)
階級間是否流動才是重點,
過去,教改以為人人唸大學就可以使階級流動
卻忽略了時代的改變。
結果解藥又回到了經濟成長
而且是新的產業,新的產品,新的階級。
我們很愛創新,但以企業為例
我們很少看到老企業創新成功
主因它的一切結構是以舊目的設計
誘因也以舊目標為依歸。
打掉重練是最有效的辦法
但痛苦幾乎也是最大。
理論上,應該也有別的國家遇到這問題過。
他們的方法是什麼?
或許美國是最值得做為借鏡的
他從鐵路到汽車到電腦到網路全部都是世界的龍頭
而這中間最重要的是從汽車的龍頭到電腦的龍頭
這當中有一些必然與偶然因素
但世界大戰絕對是其中必然因素之一。
電腦的從無到有,戰爭的需求與燒錢絕對是前期要素
另外像是電腦的電晶體裡面的關鍵技術絕大多數也是軍方轉移,
所以某個程度可以講
電腦產業是美國政府補助,加上某些要素所形成的
這方法不只台灣,每個國家都難以複製
第二個,這當中也存在了許多偶然性
譬如說電腦發明之時,很難有人會想像到如同智慧手機在我們當下的作用。

所以其實若在這種偶然性存在下
真的很難譬如說我們課重稅,來從無到有生一個產業出來。
太多時候是時機選擇我們不是我們選擇時機
這樣做,通常是根基於現在的事實
但隨著演進就會有所改變而失效
正如過去上大學是成為白領,跳脫低薪的台階
但現在不是,
當然認為現在的事實會衍伸到將來,是一種錯誤
但這個錯誤從古至今也常常在被犯
你只能避免,而不能期待不會發生。
那該怎麼做
政府的角色應該如何,
所以政策反而是宜慢不移快
是應該去幫助一個已經呈現好的趨勢
砸錢砸人,而不是憑空選擇一個趨勢。
生技就是一個例子,
台灣並沒有特別適合的背景,
我們化工不強,相關科系也沒比較厲害
當時也沒特別已經有所成的公司
目前檯面上領導的公司例如中裕
他的藥也是授權來的,靠何大一的人脈還多些
說白的也只是把台灣的錢砸出去,看不到對台灣的一些次產業
有什麼提升效果,
這不是政府應該做的方向。
舉一些例子,
若政府發現85度c,與六角的飲料
在美國特別紅,
這或許可以下苦心研究,
而給國內的一些有實力飲食公司
但還沒有資本到國外去的,一些幫助
另外,若政府觀察到花園夜市在台灣還滿成功的
可以更多的將台灣的公有地
以優惠的價格,促進這種夜市攤販的聚集,與升級
看到最熱門的網路相關產業
過去被併購的是哪一些
是蕃薯藤,是whoscall,是地圖日記是kkbox
若是又跑出一個明日之星
他們在初期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譬如資金的需求,不是不用還而是期限更長,讓他們可以燒更久?
甚至政府的創投積極介入
台灣是有國發基金創投,但我也沒看到有啥是他們資助的
這都是可以做的方向
然而不是憑空的幫台灣決定一個未來的方向
這樣不僅危險,而且沒效益,
這樣子的以新興的事業帶動
應該還是創造一個新階級的比較好的方式。
說起來也不是新招,但若真能做到應該還是有用。

台灣上一代的城鄉差距,與隨之而來的震撼教育

最近看到一張照片,感觸很深!
圖片來源:牽猴子
首先,第一個想法是這才是文青。
現在這個詞被濫用了,我前陣子居然還看到文青便當,那是什麼鬼,
文青不應該指的是穿著,指的是出入的地點
應當還指這種內在的巨大才華,還有外顯的一種叛逆氣質。
有趣的是除了楊德昌以外,這邊沒有一個台北人
就是所謂的“鄉下人”
所以除了小時候處在相對貧困的環境以外
來到台北之後,也遭受巨大震撼
什麼東西都是新奇的,什麼東西都是先進的
這跟我們現在的出國,沒什麼兩樣,
但當時的鄉下到台北,成本是低的,路程是更方便的
於是他們等於每個人都帶著鄉下的堅毅與樸質
來到台北這個等於國外的地方接受試煉,
漸漸的,隨著時間演進
我們的城鄉之間差距減小了
而也隨著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所得停滯
也隨著國內的教育到達一定水準
我們不再這麼嚮往國外
也不再能拿台北當國外。
所以我的上一代,除了在經濟的期間,處於一個幸運的黃金年代以外
他們所處的城鄉差距
尤其台北與其他地區的差異
剛好成為一個巨大的教育場
在他們的身心剛好足夠接受的年齡
讓每個人都有媲美出過國的眼界
也培養到很大的野心跟理想
連台北都到了,我還有什麼不能做的呢?
所以我們這個年代越來越縮,越來越縮
不敢作夢,不敢實行,什麼都不敢
而那個年代,從鄉下來的
或許說的沒這麼多
但默默的做,越做越大,他們沒有極限
這很大部份或許真的可以歸因於那巨大的城鄉差距
硬生生地將那一代青年培養成眼界大的,心大的
卻又沒有城市的那種虛浮。
這真的是一個台灣的黃金年代
也是台灣的真正文青盛產的年代。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論IPHONE與智慧型手機的過度集中,原因影響及後續

目前整體智慧型手機利潤當中
apple佔了91%,這其實是很罕見的狀況。
2005年,諾基亞利潤為46.4億歐元( 5.9b dollar)
摩托羅拉大概45億美金
三星2480b 韓寰 2.5b us
sony ericsson 3.5億歐元
LG 大蓋7億美金 
在這些廠商中總利潤nokia佔42%,銷量佔全世界33%
其他的品牌銷量大概佔20%
或許nokia的利潤也就35~36%
這與現在的蘋果佔到9成以上
幾乎不可同日而語。
實際上,在過去,我懷疑是不是曾經有消費產品達到這個高的利潤比率,而且維持不只一年兩年。


而這利潤率主要不是靠數量的比率得來
即使iphone如此熱銷也大概2億支,佔世界智慧手機15億支大概就20出頭百分比。
主要的是apple的營業利益率高達28%,而其餘大部分的競爭廠商都是虧損的
若產業是平均的結構,譬如營業利益率5%
那麼就會有五家營業利益率5%,營收與apple相等的公司
這樣的狀況,會是我們過往比較常見到的狀態。

我們再看看例如運動用品產業的集中度
因為會季年度結束時間不同,所以有些差異,但不對我們的目的產生影響
nike 2016年度淨利37.6億美金
adidas 6.7億歐元=7.4億美金
sketchers 3億美金
UA 2.3億美金
安踏20.4億人民幣=3.1億美金
以這幾家來看大約nike總獲利的70%
但還有許多的小廠商
所以或許整個產業,nike獲利的佔比或許是6成吧。
當然,相對於過去普通手機的時代,還要更加集中
而這也顯示球鞋比普通手機更像是一種炫耀財。
還必須注意nike的財報並非單一品牌
還包含converse等等接近10%的利潤
而apple卻是單一品牌
甚至品項也沒有太多,
所以單一品牌,幾個品項在全球範圍有這麼大的產業利潤集中度,
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
所以也帶來一些極端的後果。

先從幾個問題出發來分析
首先,與蘋果的價格相當時,會買它牌嗎?
答案幾乎是很肯定的不會,
首先,比較表面的原因,iphone就比較拿的出手。
拍照時,拿出來用時,都有一點隱隱地炫耀感,
而拿它牌,反而有隱隱的不太好意思的感覺。
第二,比較深層的,在可靠度方面,蘋果其實一直佔優。
而當智慧型手機越來越像時,可靠度反而是個品牌的一大分野,
所以即使不含品牌印象,甚至外觀的純理性抉擇
或許消費者仍是選擇蘋果,而這也連帶的增加它的品牌優勢。
第三個,智慧型手機對於消費者的意義是什麼
跟他的前身產品pc與一般手機比起來
智慧型手機更嵌合在現代人的生活之中
所以他有必需品的味道,而且是每個人的必需品。
這意味著就是一定要買的意思
所以在他的消費序列當中
其實在滿足了房租,基本衣物,衛生紙等基本日用品之後
就是買手機,
房租,跟日用品,是比較不會像別人展示的
所以他可能會排擠這邊的支出,來選擇更可炫耀的手機。
當然衣服,還有包包也可以買很貴的
這也是我們在過往就看到一些人的選擇
但我們卻在手機市場看到以往不會這樣選擇精品的人也選擇蘋果
我其實沒有很好的答案
目前唯一的答案是:便宜!
這確實是令人意外的答案,但是想像消費者會突然感變自己的偏好更為意外
唯一的可能,是長久以來的基本原則
:這個東西帶來價值的比他花費的高。
即使是一個過去不這麼在乎名牌的人來看
智慧型手機可以帶來過去電視加電腦加cd player加手機的功能
其實他能夠接受的成本遠比現在的定價來得高
這樣說好了,我們看到在中國也有這麼高的銷售量
這些人多數月薪可能只有1.5萬台幣,也就是說iphone相當於兩倍月薪。
這放在美國人的身上,相當於一台iphone可能要10萬台幣以上
這個現象只能彰顯一件事,價格對於iphone的購買意願影響非常小,
這是一種標準的奢侈品現象。
而這現象卻是跨族群的在發生
而非像過去發生在富人,或對精品敏感度高的人身上
但同樣的狀況,為何落到了通話費上,就行不通。
我們就假設上網的費用也像手機這麼貴好了
人們就常會因為另一個手機公司的兩三年通話費省了7,8000,而選擇跳槽
所以iphone的現象,說到底還是一個精品的現象
手機的上網服務不是精品,所以我們在意那7,8000的價差
iphone是相對便宜的精品,我們觀察一個普通的名牌包包大概價格3萬算是他的基本下限,10萬元是大宗價格
所以iphone若有達到一樣的炫耀效果,
其實消費者根本是無償去買一支頂級配備手機
跟一個毫無炫耀效果的1.5萬手機他牌比起來,
選iphone是一個合理選擇而非一時的衝動。
iphone其實是太便宜,而不是太貴。

那怎麼說那些不買名牌包的人或說男人的狀況
男人只是比較不在意包包,不在意外表或衣服
不代表他不想炫耀,或者是他不想像富人一樣
否則怎麼解釋改車,限量球鞋等等東西
而手機本身就有基本的成本
當我們加進5萬塊的炫耀價值
就是3萬塊買一個值6.5萬東西的概念

若以上所說是iphone的現行狀況
我更關心的,會是以後會是怎麼樣演進。
不外乎兩者
iphone繼續維持它的“奢侈品”狀態,
第二個iphone消失他的奢侈品狀態。
首先要知道iphone怎麼變成“奢侈品”狀態
“奢侈品”狀態首先量不能太大,
不能每個人都有,
其實有趣的是,以整體智慧手機的量來說
他佔有兩成的銷售量,比例來說不算太高。
但對比於一年銷售3,4000萬個的lv銷量,他還是算很高,
但因為手機的受眾比較大包含了男性族群,
跟一些只有輕度炫耀傾向的人,
市面上又無其他奢侈品手機可選擇
5倍於lv的量或許也不能說太大。

第二個,蘋果故意維持這麼低的價格,
除了也有銷售到中國,印度,這種低收入國家的銷量的考量外
另一個也阻絕了其他的競爭者成為奢侈品。
蘋果掌握了利潤的大頭,
也就掌握了最大的產能
最好最新的零組件
在外型與規格上就維持在最高級。
蘋果維持他的精品形象,
同時以低價阻止其他廠商也建立這樣的形象,
蘋果的app store收入也可對他這樣的策略進行補貼。

曾經最接近於成為奢侈品目標的是三星
源自於他是蘋果晶片的代工者
及多數零組件供應者,有成本優勢
還有完全的烤貝策略及強大的銷售團隊
他是成功了一半
但後來官司敗訴,設計改款
以及蘋果開始對他有了較多的提防。漸行漸遠
而HTC的例子證明創新無法對蘋果產生打擊
主要蘋果精品的地位是建立在智慧手機的初期
後期的創新不夠大到對格局產生影響
以及價格上因為人家不認為你是精品
只好往下折無法用上較好的零件

近期華為則是採用跟徠卡合作
借勢想塑造精品形象
說明他們有發現這現象存在,
但是觀察目前仍無法有效的將價格提升
離精品形象還有距離,意思其實與htc的創新相同。
我們可以看看是越來越精品,還是越來越不精品,
價錢是個重要指標
我們看到本來價錢維持著
而iphone 4s 16g大幅下降
或許有32g推升的考量
但實際是將平均價格推降
2012年是從710降到686
但從單純這一點來說不像是精品
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價差拉大14年底到400美金
但是這種價差部份,我們可能要非常小心應用
用android整體對比,好像不太相當
畢竟那包含太多不同的需求
應該用關鍵競爭者如華為與三星的單價
且定位在最高階的產品對比
另一個便捷的方式,在於以自己的價格與自己相比
12年有一次單價下降,之後平穩
而大i的phone的出現,
似乎讓狀況難以推估
畢竟我們很難想像大的lv包不比小的貴
而若以16g規格來講6比5s便宜,畢竟營幕比較大
所以iphone被消費者定位成具炫耀功能的奢侈品
但地位可能在消失當中。
雖然速度非常的慢。


另外若是問題跟障礙是出現在價格上
意謂著這個問題不是不可能克服的,
看看華為跟三星
他們在非手機領域都有很大的獲利
支持他們甚至長期的忍受手機確立精品形象前的虧損,
而這邊討論的並不是一兩年
而可能是長達五年的事情
所以若有手機公司願意承擔這種風險與虧損
就可能可以成為第二個精品
而華為沒有上市要做到這點是比較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