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投資友達所需要面對的幾個問題?

首先,每一個投資在事前都必須規範一個投資期間。
而友達的競爭力並非強到屬於超長期的投資,
但投資期間又跟之後的問題有關係,
所以下一個問題是
投資友達如果遇到產業供過於求怎麼辦?
這可能是最重要的問題。
對一個研究者來說,第一個想法可能是那就是
研究看看2015年是否會供過於求?
然而這又牽扯到投資的第一個問題,
我的投資強項是什麼?
身為一個非面板相關產業的一般人
我對於面板的供需預測不可能強過業界的人
也不可能強過研究機構?
那怎麼辦,在這狀況下就不能投資了嗎?
我認為不是的,
只要第一,現在的股價夠低。
第二,在預期股價很可能會下跌的狀況下分批買進。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投資宏全,我的疑慮是什麼?

宏全對於價值投資者很有吸引力
包括他的in-house模式,以及過去穩健的財務表現
以及roe吸引了包括雷浩思,財報狗等有名的部落格分析。
我自己也被深深吸引。
然而在我心中,總覺得宏全這家公司少了些什麼?
我後來想想,宏全缺乏的就是特質。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成功的飲料廠--關鍵是什麼

一般人認為是做出好喝的飲料
然而味道容易模仿,第二個則是人的味道也會有所改變。
從台灣的最會發明新產品也真的很好喝的愛之味的業績
就知道光是這樣不能變為加成功的飲料公司。
另外也很多人想到可口可樂
但除此之外呢?
你還能想到另一個跨國有這樣產品的飲料公司?
所以可口可樂反而比較像是一個特殊的,不可模仿的例子。

再回到愛之味的例子
他的弱項也很明顯--7-11買不到。
所以通路才是重點。
某種程度來說,飲料的差異性普遍不大
當你口渴時,你不會走進便利商店空手出來
你會選澤裡頭有的,最佳的選擇
但不會堅持你認為市場上最好喝的飲料。
在泰國,
pepsi的代工廠sermsuk一跟百事可樂結束合作
所創的est品牌變為泰國第三大
而pepsi幾乎在泰國消失了。
這就是因為sermsuk掌握了通路
所以從這個分析出發,即使我們不用看數據
也可以知道統一是最大的飲料廠。
就因為通路才是核心競爭力
這也是為甚麼統一的董事長要將統一超牢牢握在自己手上的關鍵。
當掌握通路即使偶爾推出失敗的產品
也能在try-error的模式下推出對的產品
而掌握通路的廠商在推出對的產品得出的效益也最大。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瑞聲02018.hk 價值分析

這家為港股的掛牌公司,主要作手機與音響的聲音元器件。
聲音學是一項冷門的學科,而瑞聲與亞州聲學最好的南京大學有長遠深厚的合作。
加上瑞聲對於自動化有非常早而且全面,高質量的投資
他的毛利率高達4成以上,獲利也是全部同業中最高。
同業無法取得與南京大學一樣的研究
另外作為後進者也無法逃開瑞聲的專利
預估瑞聲在於聲學器件的地位仍可以維持。
另一方面,瑞聲要往非聲學的器件發展
手機天線所動用的微機電技術與聲學相近,
而瑞聲獨特的美國觀察市場,合作對象(南京大學/新加坡)取得技術
深圳生產,這樣三者配合的營業模式已經深入內部
在非聲學的部份也適用,瑞聲公司具有長期價值。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宏全的長約佈局,意義在哪?

最近我們可以看到
宏全一直在爭取飲料客戶的長約
其實一切都有他的脈絡可循
從在客戶廠內設廠
到虛擬合資
長約是一種合理的演進。
從虛擬合資的觀點
宏全是承擔了原先飲料廠所需承擔的資本支出
而宏全如果有了長約
那麼就可以用更低的成本去跟。
想起長約,就讓我想起了慧洋這家公司。
但是與航運業不同
飲料行業並沒有這麼的暴起暴落
我們看08,09年宏全的業績不減反增就知道了。
所以看起來,長約最主要的好處還是集中在取得資金成本較低
成本低宏全就可以借貸更多,拉高資金槓桿
增加資金效率。
而長約宏全也減少了一直換約的管理成本
畢竟生產瓶蓋,瓶子就營運上的變化度是小的。
而客戶也可以期待在這十年內這個需求沒什麼變化。
所以綜合來看
我們看到宏全毛利率下降,同時在爭取長約
因為借貸的增加,假設佔投資的一半
實際的自有資金減少一半
其他條件不變
只要有之前一半的利潤率,宏全就可以達到之前的資金使用效率
這應該也是為甚麼宏全毛利率下滑的原因。
而當然這跟之前的廠內廠一樣
宏全的競爭者都能夠模仿
然而宏全本身為這個長約的倡導者
速度與規模都會比競爭者大,
因此至少可以將這種優勢維持個三~五年。
而在這之後宏全可能又有新的模式出現。
因而達到一路領先的目標。



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禾瑞亞為什麼同時做工業與消費性ic

一般來說
我會比較喜歡產品單一,專心的公司。
所以照這樣的思路
禾瑞亞同時做工規與消費型的觸控ic並不是件好事。
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sdn對cisco的影響

近期在網路界有一個新趨勢就是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是改變原有網路的三層架構
將網路分為控制層與資料層
原本的三層架構,ap層,資料層,伺服器層。
cisco是一個硬體廠商
所以只要適應體沒有因為新的結構而消失
那麼cisco的獲利應該就不太受影響。
新的控制層算是簡化了目前三層的網路結構
由每個路由器來控制封包
轉為由控制層來統一控制封包。
控制層實際上要處理的事情非常複雜。
cisco回應這個架構的創新
變為用硬體來處理常用的較為簡單的指令,
因此加快了這個效率,降低複雜度。

智慧型手機產業2013與2014展望

首先智慧型手機在2008~2011年一直是個高貴的東西。
大約在2012年開始,由於智慧型手機在五年期間工藝成熟
以中國為首開始出現平價的智慧型手機。
而這些評價的智慧手機也造就了中國的華為,中興,小米的崛起。
在傳統高價的領域,蘋果與三星一支獨秀。
但iphone與s4的增速減緩,
蘋果的毛利率下降,
其實顯示在工藝成熟,對先進者來說競爭激烈,造成成長還有毛利率下滑。
而2014年的大事來自於lte的普及,
這點主要來自於2011年末美國lte的開始,
用過去的經驗值抓大約2014年可以真的說是lte的元年。
造過去手機在2g,3g的轉換來看,手機的改變都相當的大。
1g轉換為2g時,手機數位化,是簡訊跟簡單遊戲的開端。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勤誠與新巨--伺服器機殼與電源的比較

他們兩個很像
營收,毛利,在伺服器或各自產業的地位。
然而兩個一個是做電源
一個是做機殼,我想從這兩個產品的差別來切入分析這兩家公司到底有什麼不同。
也對這兩家公司多一些瞭解。
首先看到機殼產業
其實做的成功的不多
英誌倒了,塑膠機殼的奐鑫也選擇去賣雞排。
相對來說,電源相對比較穩定一點
電源用的比較差
可能會爆掉,整體產品不論是電腦還是別的就會停止運作。
然而對於機殼來說卻沒有這樣子攸關於整體產品的運作
相對於替代性就更高,毛利率就比較低,倒的人就比較多。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投資台積電,我擔心什麼?

台積電一向被認為是長期的投資標的,
實際上在晶圓製程龐大
且必須持續支出的狀況底下
進入的競爭者是有限的
而且呈現勝者越勝的正向循環。
然而我擔心的是甚麼
我擔心的是製程不在微縮。
當製程不再微縮的時後
資本支出就沒這麼大
這時候進來的人
不用擔心要有後續的無止盡的支出要花費
我擔心會有一大群競爭者進入
造成單價與市佔率的下滑。

2014年7月24日 星期四

聯發科過去的跌倒與未來

在投資的時候
通常我們是因為一家公司的“好”才會去看它
所以在檢視這家公司的時後,通常他的“不好”才是檢視的重點。
而這個“不好”客觀的來講就是獲利的衰退。
聯發科在2011~2012就遭遇明顯的獲利衰退。
他當時最大的獲利來自於中國的白牌手機,
但是遭遇技術成熟競爭對手出現,以及本身的服務出了一些問題
因此遭遇了衰退。
以目前2014年投資的角度
重點是這樣子的狀況會不會在未來重複發生在智慧型手機的身上。

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回到過去系列--立隆2472

時間回到2000年
正好差不多是立隆的營運最高點,
我很想告訴你我不會在那時候投資立隆
但事實上是我很有可能會
因為它看起來真的很好,
讓我給你幾個 quick facts:
  • 台灣唯一可以代工日本廠的電解電容
  • 在過去兩年缺貨的鉭質電容要開始量產
  • 客戶九成為國外大廠:philips,thompson, aiwa , sony jvc,且持續增加中。
為甚麼這會讓我想投資?
電解電容壞了,並非只讓產品不能運作
還會因為電解液流出,造成整個更貴的電路板壞掉
而會不會“爆漿”重點在電解液的配方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大賣場的規模優勢?

講到商品流通業者,似乎不知道在說甚麼行業。
其實我說的就是大賣場,
walmart大概是會第一個跳入腦袋的,
家樂福是台灣人會第一個跳入腦袋的。
我比較好奇的
從2001到2012的追蹤
沃爾瑪持續成長,roe也維持在20%附近
雖然有一點下降(22%-->20%),但其實小到可以忽略變。
因為畢竟是這麼長的一個區間
怎麼做到的?
教科書上會說他有創新
零庫存系統,與廠商的資料共享,等等
也有另一套說法是他其實是一個披著零售皮的運輸業者。
這裡面跟規模比較有相關的其實是運輸這塊,
包括配送中心,與車隊的載貨率
基本上商品越多,配送中心越多,越滿,貨車越滿,庫存與需求配對越有效率。
然而我原本以為,最主要的優勢是買產品的折扣。
因為大賣場業務最簡單可以理解成,買產品,然後賣出去。
就是當量大的時後,買會比較便宜
是一種主要的規模優勢。
然而事實上卻好像不是如此,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回到過去系列--3m company in 1989~1997

3m是一家非常成功的公司,實際上近30年也沒陷入任何衰退。
所以我想知道的是在1989~1997年這幾年獲利停滯在12億左右
我會做甚麼,會投資它嗎,還是會因為一些甚麼原因而沒有。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華碩與intel

華碩的手機
做到zenfone才真正成功
並不是意外
只是不是華碩默默在手機耕耘
十年磨一劍這種灑狗血的故事
而是改採用了intel cpu的關係。
華碩從主機板開始配合的就是intel的cpu,
所以華碩在intel的cpu有最高的經驗值。
主機板如何能勝出
是能夠以最早的速度“配合”intel推出最穩定的主機板。
所以華碩在“創新”的能力是弱的
這也是我以前認為華碩不是個永續的品牌的原因
但在“跟新”的能力是很強的。

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

台灣人不會做品牌?!




台灣人不會作品牌,這滿有說服力的。
有兩個原因,第一點台灣確實沒什麼品牌,尤其是國際性的。
第二台灣走出國外的品牌大部份都失敗了
明碁,宏碁,以及目前仍在跌跌撞撞的宏達電。
看起來以財務數字來看唯一成功的是華碩。
另外成功的就是巨大,美利達。
這兩個都是相當有趣的例子
因為他們原本都是腳踏車代工
進而成功的創造了自有品牌
而巨大目前都還有三成代工
specialized對於美利達來說也是一種特殊的代工。
這個故事對於國內這麼多的電子相關代工業者似乎是一種啓發
或者是證明他們由代工走向品牌也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但最另人擔心的是腳踏車產業是不是特例
或者是這兩家是不是特例
或者說得明確一點是命運或機運的產物。

2014年3月7日 星期五

書在上網普及後的變化

傳統的資訊搭載就是以書為主。
當現在手邊的電子裝置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
資訊也隨著變化。
舉例來說ted.com
一個免費的有許多演講的網站
透過它你可以用簡單的方式學會許多東西
而這,不用透過書本。
隨著社交越來越簡便
我們希望將社交也同樣的整合在我們做的每件事當中
網路也散落著許多片斷的知識
就像過去的百科全書
只是更加開放
所以我們會在閱讀的當中
也會需要上網。
或者另一個講法,上網在取代閱讀。
那我們不需要書了嗎?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寶齡的回顧與教訓

這是我在2010/10/27寫的文章
這是寶齡之後的股價走勢

他從20元漲到現在的400元。
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自誇
因為我沒有買,
我是想檢討我過去少想了甚麼,少看了甚麼。
所以這篇文章最想討論的問題是是從2010/10所掌握的訊息來看
寶齡為甚麼上漲,為甚麼其他同時的生技公司沒有?或沒漲這麼多?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聚陽,利豐

利豐與聚陽講起來在成衣業
都擅長於找到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供應鏈組合。
也有前人曾經比較過兩家公司。
但是利豐近年的獲利很差,
而聚陽卻獲利新高。
如果從表面看,兩家公司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工廠。
尋找最快最有效的的供應鏈是種特殊的知識,
而利豐近年的獲利不佳
2012年下滑10%,而2013年同樣維持低迷。
結束連年成長,且10年獲利成長為5倍的高度成長。
原因之一是對於供應鏈的知識已經不特別了
或者是別人也學習到了,因此這種因為知識所造成的獲利就縮減了。
然而相對的聚陽因為有工廠
所以他除了供應鏈的知識以外
他還知道要怎麼最有效率的把不同的產品做出來,